「麻醉学本科停招,让麻醉医生都出自临床专业」就能解决麻醉界六大困境吗?

2022
10/18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如果大幅度提高麻醉医生待遇和社会认可度,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麻醉工作。

本文由“健康界"授权转载

近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讨论话题,为什么专家说要坚定不移停止麻醉学专业本科,希望可以让所有的麻醉医生都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呢? 

问题下面的讨论非常激烈,可谓是针锋相对。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当然不存在谁对谁错,每个人立场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肯定也不一样。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单从我个人真实从医经历和真切感受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本人2007年7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当年进入南京市某医院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工作15年,其中临床七年,麻醉八年。2014年9月,为了事业编制,换新工作后,命运跟我开了个人生最大的玩笑,误打误撞加入了麻醉医生的行列。

麻醉起步困惑

说实话刚刚开始干麻醉,一脸懵圈。从临床思维到麻醉思维的转化很难,感觉临床跟麻醉就是两条平行线不相交。(当然,后来从事麻醉工作时间长了慢慢改变了自己当初不成熟的想法,麻醉和临床应该是两条相交线,密不可分。)

刚刚开始麻醉基本功更是一样不会。于是从最基础的气管插管、椎管内穿刺(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动静脉穿刺置管,各种神经阻滞等开始学起。

窃喜改行成功

从第一次的陌生、紧张、害怕,到半年以后的麻醉基本操作已经基本掌握。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学会麻醉常规操作的时候觉得麻醉很简单,比干临床简单多了:

不用写病历、开医嘱;

不用写病程、办理出院小结;

不用因病历有问题被医务科扣分罚款;

不用给病人天天换药,术前导尿;

不用手术全程一直站着直到全身僵硬,腿脚麻木;

也不用跟那些故意找茬的病人打交道;

更不用担心因患者隐瞒病史造成诊断错误,卷入无休无止的医疗纠纷当中;

手术结束后还可以按时下班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睡个好觉;

在家也不用担心今天收的某床重病人会不会病情恶化,需要随时抢救......

那段时间,心中不免一阵窃喜,感觉干麻醉的好处简直太多了。(注:本人刚刚开始干麻醉的医院手术不是很多,跟大型三甲医院比相对轻松,基本每天都能按时下班,不用加班。)

认知观念改变

可干麻醉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开始学的麻醉基本功都只是皮毛而已,离一个合格的麻醉医生,差得还很远很远,更谈不上达到优秀麻醉医生的标准。

一个合格的麻醉医生重点应该是术中管理,而不是简单的麻醉基本功操作。麻醉操作基本功,只要用心在手术量多的大型三甲医院进修3-6个月,学会肯定没问题。

但一台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单纯掌握这些基本功还相差甚远,比如复杂的颅脑手术、心脏手术、胰腺手术,肝脏手术和各种脏器移植手术,都需要非常丰富的临床整体思维和极高的术中管理水平,以及熟练的麻醉实践技能。

麻醉医生还必须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并处理手术患者术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或者意外情况,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甲亢危象、恶性高血压、恶性高热、DIC、严重过敏性休克等等。

尤其是遇到高龄老人,各种基础病缠身,麻醉诱导后循环骤变,没有意识,没办法问现病史,必须有丰富而扎实的临床经验和整体诊疗思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做出诊断并给予处理,才能使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这恰恰是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相比而言,大多数麻醉医生比较薄弱的地方。

都说麻醉医生是外科医生当中的全科医生。这话一点不假,一个合格的麻醉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全科医生

内外妇儿、解剖、生理、病理都要烂熟于心。尤其是对心脏和肺脏必须研究的非常透彻,因为麻醉医生最主要玩的就是呼吸和循环两大系统,此外还有手术中患者各种内环境的调节。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主任孙杰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有血压就有一切』。

我非常赞同孙教授的观点,血压就是循环,没有循环,一切无从谈起,何来血氧交换,没有血氧交换,很快就会脑死亡,生命当不复存在,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可在各种复杂的手术当中,要使患者血压维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状态,做起来非常难。

据我所了解,麻醉业内声名显赫的大咖或全国各三甲医院麻醉科主任,本科基本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出身。他们每个人头脑里都刻着一本完整的内科书。

例如: 我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创办者、徐州医学院麻醉科主任曾因明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姚尚龙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主任马正良教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主任茆庆洪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主任孙杰教授

从侧面也能反映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麻醉医生,临床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当然麻醉业内大咖的成长,离不开平时工作中的认真总结和实践,更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的努力学习和硕导、博导的正确指导。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以上这些事实来分析,专家提出的『要坚定不移停止麻醉学专业本科,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以后麻醉科医生都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议和愿望非常正确。

也能看出该麻醉大佬对麻醉未来发展的良苦用心,希望麻醉学科以后发展更好的殷切希望。他提出此观点的初心是好的,无疑是想提高我国麻醉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轨。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或其它发达国家麻醉医生的培养模式。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国是人口大国,手术量世界第一。据统计,2020年我国手术量将近6000万台,并且这个数字每年正在以10%以上的速度在飞速增长。

按照欧美标准,我国麻醉医生总数还差30万人之多,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目前的现状,根本不现实。

当前麻醉医生现状

第一、工作时间长,身体不断透支,猝死时有发生。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术总量接近6000万台,而全中国麻醉医生不到10万,10万麻醉医生在一年之内完成6000万台手术是什么概念?恐怕不用说,大家都能猜出麻醉医生背后的辛苦付出。

我国大多数麻醉医生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在10-12小时甚至16小时。

无休无止的加班,加班,加班。

很多医院夜班更是连上24小时,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外科医生两台手术中间还可以稍作休息,而麻醉医生没有休息时间,最后一台择期手术不结束不下班。

长此以往,由于过度疲劳,神经紧绷,身体素质自然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身体忍耐达到极限而倒下去。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到2022年4月,有32位麻醉医生猝死在日夜拼搏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35岁之间,正值青壮年。

在所有猝死的各科室医生中,麻醉医生遥遥领先,可悲可叹。

2022年4月20日,又一个年轻的同行,深圳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潘传龙永远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潘医生年龄还未满40岁,留下了年龄尚小的孩子,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好爸爸。潘医生的突然离世,全中国麻醉医生无不痛心!

24011666047720227

希望这一条条鲜活的年轻生命的离开,能引起医疗界或政府有话语权的大咖或领导的足够重视。真真切切从实际出发,关注麻醉医生的过劳问题,关注麻醉医生的身体。

「他们不能倒下去,因为明天还有很多手术等着他们去做。」

第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常年见不到阳光。 从早到晚泡在手术室,耳朵不断接受电刀、超声刀、等离子刀,激光刀、吸引器、监护仪、麻醉机的声音刺激;闻着血液、痰液、胃液、体液、尿液、甚至粪便的混合气体;长时间吸入麻醉废气,晒不到阳光...... 有人戏称麻醉医生是「缺钙医生」,随着现代外科的快速发展,麻醉医生工作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等。这就意味着需要麻醉医生更多的付出。

第三、职业风险高,跟临床医生比,收入相对较低。

都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是的,不管遇到基础病缠身的百岁老人,还是咿呀学语的婴幼儿,外科医生面临的风险其实都差不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某个特定的人体器官。

麻醉医生关注的是整个人体生命体征,所以说要完成一台手术,患者的生命紧紧掌握在麻醉医生手中。患者进入手术室很简单,可要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生命体征平稳,手术结束后安全出室就非常难了。

而承担如此巨大风险的麻醉医生跟同医院、同级别外科医生相比,收入可能达不到外科医生一半。

第四、社会认同感普遍偏低,麻醉医生缺乏职业成就感。

好多医院不重视麻醉科,认为麻醉是辅助科室;麻醉医生在患者面前没有话语权,麻醉医生要听外科医生的,实在是悲哀……

一台高难度手术结束,与麻醉医生精细的术中管理密不可分,而整个社会,医院或各种媒体宣传的往往是外科医生,对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的麻醉医生,只字不提。

我们最常听到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外科医生水平真好,手术一点都不疼。」

术后恢复好,患者只记得外科医生,根本不知道麻醉医生背地里的付出。更有甚者,有些自以为是的外科医生不尊重麻醉医生,因为自己手术出问题后,往往想方设法甩锅给麻醉医生。

更有大多数媒体称麻醉医生为「麻醉师」,包括很多官方媒体。

也许是真的不知道,也许是骨子里认为麻醉医生是技师不是临床医生。

也许有人会说,叫什么不就是个代号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的确不假,不知者不怪罪。

可有些人故意带有贬低性质的叫「麻醉师」就非常令人反感了。

试想,如果有人把外科医生称为「开刀匠」,外科医生听了是否可以坦然接受?换位思考一下,可能就会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叫麻醉医生为麻醉师时的真实心理感受了。

众多周知,一台心脏手术,必须要用体外循环,手术做到关键部位心脏要停跳。而手术结束后,病人心脏能不能重新复跳,责任完全在麻醉医生。

如果麻醉有一点点失误,患者可能永远就再也无法苏醒了。由此可见麻醉医生的重要性。

第五、社会缺少对整个麻醉工作的宣传,麻醉医生只能当幕后英雄。

老百姓对麻醉医生的认知都停留在「打一针」那么简单。又有谁知道,在麻醉医生「打一针」或者患者睡着后,麻醉医生背后的付出呢?

尤其是各种急诊手术或者术中遭遇突发情况,比如大出血、休克、恶性高热、呼吸心脏骤停等情况时有发生,麻醉人背后孜孜不倦的努力,有的人手术中其实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被麻醉医生救过来以后并不知道。

如果遇到急诊大型抢救手术,或者术中发现嗜铬细胞瘤、心率失常等等。麻醉医生术后往往全身湿透,疲惫不堪,心力憔悴。

第六、麻醉医生要想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咖,很难很难。

建国以来,全国知名外科医生不计其数,好多外科大咖的名字家喻户晓,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可又有几人知道,成就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背后是多少麻醉医生无影灯下夜以继日的保驾护航?

可以说,「没有出色的麻醉,就没有出色的外科医生」。不管手术做的多么好,多么漂亮,麻醉管理做的不好,患者苏醒不了,一切都只能归零。

像曾因明教授、于布为教授、姚尚龙教授 、刘进教授这样的麻醉界大咖,他们为推动健康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除了麻醉同行外,中国普通老百姓又有几人能够知道他们的名字呢?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如果大幅度提高麻醉医生待遇和社会认可度?

基于目前我国麻醉界普遍存在的现状,实事求是,客观分析,从当前麻醉专业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专家提出的『要坚定不移停止麻醉学专业本科,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以后麻醉科医生都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建议的愿望,短期内很难实现,最起码未来5-10年应该不可能实现。但发自肺腑的希望我们的麻醉,未来能像欧美国家一样。

试想,如果一幢大楼根基都没有打好,直接越过地基,盖第二层以上的楼层现实吗?那就是空中楼阁了。麻醉医生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要好待遇没待遇,要好环境没环境,要想休息没日没夜加班,有多少人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心甘情愿从事麻醉工作呢?

当下提高麻醉医生的待遇和整体执业环境才是关键,否则就算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麻醉现状可能都不会有太大改善,麻醉队伍也不会迅速壮大。就像有些地方儿科降低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以后,仍然没有人选择儿科医生一样的道理。

如果大幅度提高麻醉医生待遇和社会认可度,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麻醉工作。希望未来麻醉医生的队伍不断壮大,有朝一日中国所有麻醉医生不用再无休止的加班,麻醉医生猝死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希望真的到了那一天,再提「停止麻醉专业本科招生,让麻醉医生都来自临床专业」的美好愿望也不迟。否则,也许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Lu.米鹭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学,麻醉科,麻醉医师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