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病例报道|3月龄患儿后颅凹肿瘤切除术中俯卧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一例

2022-10-17 10:15

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当患儿HR低于60次/分时,即需要紧急评估患儿是否出现循环衰竭、判断病因并予以通气支持。

本文由“临床麻醉学杂志"授权转载      

3月龄患儿后颅凹肿瘤切除术中俯卧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一例        

许增华1 陈惠子1 滑蕾1 刘国亮1 蔡英杰2 王芳1 张建敏1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张建敏

患儿,女,100 d,6 kg,因“阵发性呼吸急促伴面肌痉挛3月余”入院。该患儿在出生后当天即出现呼吸急促伴面肌痉挛,发作频繁,不伴呕吐、晕厥、四肢强直、大小便失禁等,外院曾诊断为“癫痫”,药物保守治疗控制不佳。该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 kg,Apgar评分10分,正常母乳喂养,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心肺查体阴性;神经系统查体示头前囟张力不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自如,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及布氏征均阴性。行头颅MRI检查左侧小脑上脚占位(1.5 cm×1.3 cm×1.5 cm)。术前检查:Hb 103 g/L、纤维蛋白原水平1.49 g/L,心脏超声示卵圆孔未闭3.5 mm,余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诊断:左侧小脑上脚占位。拟择期全麻下行“后颅凹肿瘤切除术”。

患儿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HR 142次/分、NIBP 88/48 mmHg、SpO2 100%。麻醉诱导:静注右美托咪定4 μg、芬太尼20 μg、吸入4%七氟醚。气管插管顺利,但动脉置管非常困难,多名高年资麻醉科医师尝试盲探及超声引导等方法仍置管失败,综合考虑后拟用无创测压监测BP,用静脉血气代替动脉血气。术前于右足开放24 G静脉通路和左手背开放22 G外周静脉通路,并于左股静脉置入5 Fr双腔管便于输液及取静脉血气。术中监测鼻咽腔体温,吸入1.5%~2.5%七氟醚,未监测CVP及BIS。切皮前追加芬太尼10 μg、顺式阿曲库铵2 mg。切皮后10 min测基础静脉血气示:pH 7.249,BE -7 mmol/L,HCO3- 20.4 mmol/L,Na+ 139 mmol/L,K+ 4.0 mmol/L,Ca2+ 1.32 mmol/L,Glu 12.5 mmol/L,Hb 88 g/L,此时NIBP 80/60 mmHg,HR 133次/分,SpO2 100%,PETCO2 30 mmHg,T 35.5℃。考虑患儿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与穿刺过程中低体温有关,予以温毯复温治疗。患儿术中取俯卧位,外科医师并用头架固定头部取后颅窝正中直切口,在暴露肿物时术野快速出血约80~100 ml,NIBP 50/30 mmHg,HR 130~140次/分,SpO2 100%,予以输血、扩容、泵注多巴胺8~10 μg·kg-1·min-1治疗后循环稳定并手术继续,约15 min后术野再次出血约120~150 ml,伴脑组织从骨窗疝出,外科医师暂停手术并用纱布压迫止血,快速输血、输液扩容及泵注多巴胺10~15 μg·kg-1·min-1,患儿HR由130~140次/分缓慢降至70次/分,NIBP 45/25 mmHg。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00 μg,未能逆转患儿HR的下降趋势,约30 s后心电监测示极度窦性心动过缓HR 32次/分,再次静脉快推肾上腺素100 μg,并嘱外科医师台上以100~120次/分的频率按压患儿胸背部约肩胛下角水平。俯卧位心外按压10 s后,患儿心室率恢复至130~140次/分,伴NIBP 78/50 mmHg,查次静脉血气:pH 7.015,BE -15 mmol/L,Na+ 134 mmol/L,K+ 6.8 mmol/L,iCa2+ 0.4 mmol/L,Glu 15.7 mmol/L,Hb 78 g/L(测血气前快推红细胞1.5 U)。

根据血气结果予以纠酸、补钙、输注红细胞治疗,循环稳定后外科医师继续探查并止血顺利。此时麻醉机报警提示气道压升高至40 cmH2O,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听诊可闻及双肺满布湿啰音,提示急性肺水肿,改吸入纯氧通气后SpO2维持在98%~100%,限制输液速度、给予呋塞米5 mg、调节PEEP 7~8 cmH2O,约40 min后患儿气道压逐渐下降、湿啰音减少。麻醉及手术时间约9.2 h。术中患儿体温维持在35.0~37.3 ℃。术中输入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800 ml、生理盐水400 ml、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20 ml;输注红细胞约4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血小板0.5 U;补充人纤维蛋白原1 g,凝血酶原复合物300 IU;总失血量约500~600 ml,尿量1 000 ml。术后听诊双肺湿啰音消失,心脏搏动有力,查静脉血气:pH 7.50,BE 12 mmol/L,Na+ 148 mmol/L,K+ 2.9 mmol/L,iCa2+ 1.33 mmol/L,Glu 21.6 mmol/L,Hb 109 g/L。带气管导管转入重症监护室,复查床旁胸片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未见肺水肿、肺不张表现。术后第4天顺利拔除气管导管,术后第8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病理显示“节细胞胶质瘤WHO 1级”。术后因脑脊液伤口外漏后行腰大池引流,术后第43天除遗留轻微面瘫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顺利出院。

讨论

该患儿总血容量少,术中出血极迅速,抢救过程中曾出现过循环衰竭、脑疝、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诸多难题,其中抢救成功的关键为及早启动俯卧位心肺复苏。

在俯卧位术中出现循环衰竭需要心肺复苏时,常规抢救操作为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再行心肺复苏,然而术中强行改变体位会有极大的困难和风险。首先,头部牢牢固定在头架中,身上连有多种监测线路和输液管路,翻身可能耗时3~5 min。其次,改仰卧位后术者无法继续控制术区原发出血。再次,脑组织可能从开放的骨窗中疝出造成神经损伤,并增加感染风险。即使将俯卧位强行改为仰卧位后再行心肺复苏,仍有若干失败案例;相反,目前已有若干篇临床报道证实了俯卧位心肺复苏在小儿的有效性[1]。

与仰卧位心外按压相同,俯卧位心外按压的作用机制也可用“心泵”理论和“胸泵”理论来解释,按压位置、节律和深度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1]。T7—T9胸椎节段通常对应左心室最大水平切面,是俯卧位胸外按压的最佳位置;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俯卧位可产生足够的按压深度,胸骨前予以支撑有助于提高按压的有效性。目前关于俯卧位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证据仍较少,暂无法判定仰卧位或俯卧位心肺复苏孰优孰劣;但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已明确指明,在成人中若无法立即行常规仰卧位心肺复苏前,可紧急行俯卧位心肺复苏,尤其适用于医院内已建立高级气道的患者[2]。尽管目前儿童心肺复苏指南中暂未提及俯卧位心肺复苏,但本例及若干病例报道均证实了俯卧位心肺复苏也可应用于儿童。

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当患儿HR低于60次/分时,即需要紧急评估患儿是否出现循环衰竭、判断病因并予以通气支持[3]。若患儿通气及氧合良好、但仍出现心动过缓及循环衰竭,就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本例患儿年龄小,术前建立了充分的静脉通路,在遇到大出血时有足够的输液通路快速输血及补液;当积极扩容后,患儿仍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循环衰竭,出现极度心动过缓,尽早启动俯卧位心外按压和静脉给予肾上腺素,保证了患儿重要脏器灌注。术中在纠正失血性休克同时注重纠正凝血因子缺乏,并注意体温保护,维持患儿正常的凝血功能。

本病例也存在考虑不周之处,如进行高风险的手术未能成功建立动脉监测通路,抢救过程中经验性使用超过指南推荐剂量的肾上腺素[3],按压时未在患儿胸骨前额外放置支撑物,休克状态下静脉血pH值明显低于动脉血气误导麻醉科医师予以过量碳酸氢钠,导致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过程中矫枉过正出现失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以及术中未做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等,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改善。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2.08.025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   END—    

编辑:Michel.米萱

校对:Mijohn.米江

米勒之声编辑部 米勒之声,用心相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颅凹肿瘤,静脉,心肺复苏,麻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