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程:尝试两种医生创新转化方式,在CCI成为真正创新者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CCI一期学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心血管中心特聘专家、复星医疗集团心血管技术总监彭宇程。
接受采访当天,彭宇程刚在CCI动物实验/工程中心做完了自己创业公司——创心医疗第二个产品的动物实验。对他而言,CCI为他打开了作为医生的另一扇门——从全职医生蜕变为一名兼职创业者,一名真正从0-1的创新实践者。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里,他侃侃而谈,讲述了他在CCI的经历、收获以及感受。
产生想法:
没有路径、无法落地到相遇CCI
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彭宇程进入心血管科,开启了自己的临床医生生涯。2000年就开始成为国内首批心血管介入独立术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床工作中,彭宇程不仅接触了大量患者,也接触了很多厂家和销售。他逐渐养成了研究器械、关注器械新进展和新东西的兴趣,并慢慢发现目前心血管领域一些器械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改良想法,或产生对现有疾病未解决问题的想法。
然而,无论是产品器械上的改良想法,还是现有疾病未解决问题的想法,彭宇程坦言,他都没有机会或途径去付诸实践。他解释说,即使厂家主动收集医生的使用意见,事后也不会真正落实,更何况他们临床上所用的器械大部分为国外产品,反馈链条过于长,甚至很多厂家并不理会他们的想法或意见,医工之间还是隔着传统的篱笆。
在彭宇程看来,自己的原创想法同样得不到落地的原因在于,在传统意义上医生依然以做科研、基础实验和发论文为主,很少有人会想到写专利,将想法转化。即使他找医院同行的医生聊想法,也得不到有效的补充意见或建议。
为了尝试将自己的想法转化落地,他曾经找了理工科的高中同学做样品,请了专利律师申请专利,但他们都处于非医学领域,用彭宇程的话说,“在不懂医学的情况下很难沟通,没法聊得透”。
空有想法而实践无门让彭宇程苦恼万分,为此,他也一直在找机会。
2015年,彭宇程照例参加心血管领域最重要的大会——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拿到会议日程后,彭宇程找了些自己感兴趣的专场,他无意中发现,第一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正在举行。“我当时看到10个创新项目在台上一一展示,深受启发,也觉得很震撼。”他意识到,国内已经有组织开始推动一些挺有意思的医学创新进一步研究和转化。
那年的大会上,彭宇程刚好见证CCI的正式成立。这对于当时创新仅止步于想法的彭宇程而言,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紧接着了解了CCI的信息。
次年,在2016年OCC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CCI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号召年轻医生加入CCI创新学院。这让彭宇程颇受鼓舞,他立即报名并顺利通过考核,成为CCI创新学院最早的核心学员之一。
在CCI,彭宇程的视野彻底打开了。他同时透露,对于当时还有点懵懂的自己而言,当初加入CCI并没有特别确定的预期,而是带着“边走边看,能遇上什么合适的人或机会”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CCI创新之旅。
付诸实践:
体验两种医生创新转化方式
相对于在CCI学到的课程知识,彭宇程对在CCI的创新实践印象更深刻,感受也更深。
在彭宇程的认知里,医生做创新转化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为以专利授权的方式和成熟的厂家合作;第二种为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厂家共同研发,医生参与项目的程度会更高;第三种为医生自己主导,全程创业,走通整个创新转化链条。
在CCI,彭宇程体验、尝试了其中的两种。
彭宇程与一期同学领取毕业证书
第一种方式就是彭宇程和CCI同学一起做过的一款猪尾巴导管产品的改进。
传统的猪尾巴导管只可以造影做诊断,加上黄金标记可以测量病变,协助制定治疗策略。这款黄金标记猪尾导管当时在国内是外资品牌独家,比较贵且经常断货,他当时预估,按目前国内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可以做国内的首仿。
最终他改进了这款产品,将此前的造影测量诊断功能和溶栓治疗功能合二为一,并细化了一些功能。根据他的改进和市场建议,以及后来的临床测试,这款“多环测量灌注导管”已于2021年拿下三类注册证并正式推广到临床。
“这是我第一个标志性的、自主设计的,获得注册证并用到临床的一款创新产品。”彭宇程颇有成就感地说,“这样一来,专利不是躺在柜子里,而是变成了一个走到临床上的产品了。”
经彭宇程改良的“多环测量灌注导管”完成首例商业应用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之间,彭宇程后来还选择“尝试”了第三种方式。他说,第三种方式更具挑战性,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医生。而他选择的原因是在CCI刚好遇上了合适的人,同时积累了些资源。而国家也刚好在这几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鼓励医生和科研人员加大创新转化,攻克“卡脖子”的国外垄断技术,可谓正当风口上。
按照CCI创新学院的课程设置,毕业时学员都需提交自己的创新项目。彭宇程当时交了一个名为“A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介入解决方案”的项目。2017年,他带着这个项目参加了由CCI、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并“杀入”决赛,获得“创心”优胜奖。
“CCI的同学比较认可我这个人,认为我思维比较活跃,有广东人敢闯敢拼的特质,他们都鼓励我去干,把这个项目真正做起来。”彭宇程说。
在CCI同期同学的鼓励和CCI的支持下, 彭宇程信心满满,该项目最终形成产品——A型夹层全腔内重建系统。这款产品包含两组支架,其中一组采用三段式“覆膜-未覆膜-覆膜”设计,对应主动脉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三个位置,中段未覆膜可以保障主动脉弓三个上分支血管的血流供应,另一组采用两段式“覆膜-未覆膜”的设计。该支架可以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夹层破裂风险,改善降主动脉远期重构,适用于破裂口不在主动脉弓处的夹层治疗。目前该产品已经做完三例人体实验,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2018年,彭宇程在深圳注册公司——深圳市创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在CCI同期学员的支持下,在创心医疗顺利开展种子轮融资。彭宇程开玩笑地说创心医疗是靠CCI“众筹”出来的。甚至是公司的合伙人,他都是在CCI遇到的,“他是个工程师,现在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他从原来的公司出来全职加入了我这个项目。”创心医疗现已进入A轮融资。
彭宇程形容这个项目是“正儿八经由CCI孵化而成”。从0到1,从想法到产品,他自己走了一遍医生创新转化路径,也由此完成了从全职医生到兼职创业者的蜕变。
分享收获:
CCI探索中国医生创新的模式
在CCI,每个人都是有收获的。彭宇程认为,他的收获是CCI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作为一名医生,我以前事业的尽头可能是成为一名有名的教授,像葛院士那样成为医学家,带领团队教书育人,在专业领域受到一定的认可,尽自己所能救治更多患者。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名医生一辈子最多做1万台手术,即使再加上徒子徒孙们,所做也有限。另一种是成为医学科学家,做发明创造,改变现在的治疗格局,甚至改写指南,那就可以拯救无数病患。”
在他看来,他的创新就在用新的方法尽可能挽救更多人。对于他而言,这是CCI带给他成为医学科学家的另一种可能性。
一路走来,彭宇程感受颇多。他表示,CCI给有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医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CCI,他学到了很多医疗之外的东西,如管理、专利、试验、融资等。“CCI为学员提供了这些培训,虽然只是带入门,但为学员引了条路,学员起码有了基础知识,在后续真正实践时并非完全一片空白。”
CCI是参考借鉴了以色列模式和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模式后,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条医学创新转化成熟路径。CCI真正打破了国内医工之间的那堵墙,他说。
他认为,CCI点燃了国内有想法苦于没途径实现的那部分医生的创新热情。CCI通过整合领域内各类资源,满足不同人的创新需求。“中国数百万医生里如果能有1%的医生做创新转化,CCI都是非常成功的。更何况,现在CCI创新学院已经办到第七期,参培人员达到400多名,成功转化的项目达到数十项。”
现在CCI创新学院招生越来越激烈,说明越来越多医生有想法,只是以前不知道怎么走这条路,彭宇程说,就上述他提到的三种方式,他也是希望自己探索一番,再将这些经验带回来和大家分享。
现在CCI是全方位发展,已逐渐从原来的学术交流为主的平台真正转变为促进更多创心转化落地的平台。他相信,未来CCI发展之势只增无减,而他也坚信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心血管主任医师、复星医疗集团心血管技术总监、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心血管中心特聘专家、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介入医学科(导管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广东省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青年委员,CCI外周血管组长/广东分会秘书长,擅长冠脉介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先心病封堵术、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及心血管复杂危重症诊疗。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 :沈雳
本文作者 :凌武娟
后期制作 :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