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探秘:一针入睡后,麻醉医师还做了什么……
省医光影
如果你曾接受过手术
最模糊的印象或许就是——
不知何时,被“催眠”了……
让患者安全、无痛地手术
这就是麻醉医师的工作
在10月16日世界麻醉日
即将到来之际
请跟随小编的镜头
揭秘麻醉医生们的工作
看完这篇后
你一定会对他们
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1
手术台旁的“隐形守护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麻醉医师就是
打麻药减轻患者疼痛的医生
实际上
这只是他们工作最基础的一部分
从手术开始前
他们便参与到了
患者治疗的几乎所有环节
主任医师张继兵即将为13岁的烟雾病患儿苗苗进行麻醉。手术前的下午,他再次来到病区,为苗苗做最后一次术前访视,评估身体状况。
要保证13岁的低龄患者顺利接受开颅手术,这对麻醉医师来说,挑战不小。为了万无一失,当天,他第一个来到手术室,调试麻醉相关设备、准备好麻醉相关物品等。
麻醉医师通常是手术室中最先对患者实施操作的医务人员,为了缓解苗苗的紧张情绪,张继兵通过言语不断鼓励她。
苗苗紧张的情绪逐渐平复,张继兵和麻醉助手开始为苗苗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人工气道。
随着一小管白色液体被注射进体内,苗苗不到半分钟便进入了睡眠状态。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对麻醉医师的印象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但其实,他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无痛接受手术,只是麻醉医师的最基本要求。
术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心率、血压、血氧、脉搏、呼吸、体温……苗苗此刻的生命体征,反映为一条条游走的线条和一个个跳动的数字。麻醉医师需要紧盯屏幕,时刻监控各项数据。
如果突然发生大出血导致血压下降,麻醉医师必须及时升压;如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麻醉医师也要第一时间发现并维持心脏跳动稳定。
手术中的某些“特殊时刻”,需要人为将某项生命体征升高或降低至某个范围,此时,麻醉医师必须立刻调整用药,精准操作,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如果说无影灯下,主刀医师是台前英雄,那麻醉医师则是为整个手术团队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
苗苗的手术持续了近4个小时,非常成功。在张继兵等医务人员的护送下,她被转至麻醉苏醒间(PACU)进行苏醒。在与PACU麻醉医师完成交接后,张继兵回到手术室,继续投入下一台手术。
2
围手术全周期护航患者安全
患者离开手术间并不意味着麻醉医师的工作已全部完成,相反,有些患者还要在麻醉医师的“护航”下一起“闯关”。
绝大多数的手术患者结束手术后,会被转送至麻醉苏醒间(PACU)经历苏醒,患者清醒后第一个看到的人依然是麻醉医师。
在这里,麻醉医师会与麻醉护士密切监测患者情况,直至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再转入普通病房。
PACU的工作十分繁忙,麻醉医师不停穿梭在30余张病床之间,日行两万步早已是常态。
有时,麻醉医师还会一边安抚刚刚苏醒的宝宝,一边观察其他正在苏醒的患者。
部分合并特殊疾病的患者和术中有特殊手术情况的患者,通常会被转送至PACU隔壁的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接受进一步的专业治疗。
AICU更专注于接收与麻醉手术相关的重症患者,给予其精准器官支持及治疗,争取以最快速度帮助患者手术康复并稳定病情。
更让患者安心和信赖的是,河南省人民医院AICU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AICU,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AICU之一。
AICU的麻醉医师不仅运用专业技术与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与恐惧,还能预防、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助力患者从手术中尽早康复,保障重症患者围术期安全,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早在2018年
河南省人民医院就将
原麻醉科与手术部等科室整合优化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麻醉医生不再只是
术中管理的中间医生
而是
术前优化、术中安全、术后康复
全程参与患者治疗的
围手术期医生
麻醉云查房
术后访视
为了更集中高效地管理分散在各个科室的疼痛患者,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还构建了云病房管理系统,一键式“抓取”患者信息,全面、持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诊疗措施、病情变化等,动态调整患者的镇痛治疗方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
从幕后走向台前
静脉输液港植入术
麻醉睡眠治疗
麻醉技术被更广泛地服务于
患者需求和疾病诊疗
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
都有效实现了就医全周期“无痛”
患者体验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作者︱史尧
美编︱梁雅琼
责编︱胡晓军 秦基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