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龄大爷吃完饭,血压就下降!老年患者如何应对餐后低血压?
福州92岁的林大爷,一日三餐以稀饭为主,可能节俭惯了,他很少吃蔬菜鱼肉,长期下来,身体变得十分虚弱,整天只能躺床上休息。
近日,在一次吃完早饭后,突然一阵头昏眼花,身体失去重心险摔倒,幸好家人及时警觉迅速搀扶,老人才避免了意外。
但几天来,林大爷反复出现饱餐后胸闷无力、头晕眼花、走不动的症状,家人见状将其送往福州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
得知林大爷每次吃完饭后血压都会降低,但卧床吸氧后又会上升。经评估发现,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前列腺疾病等多种基础病,存在衰弱、营养不良、多重用药等多种老年问题,每次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血压都较餐前血压下降至少20mmHg,林大爷近期的头晕眼花、胸闷无力其实是餐后低血压在作怪。
多项基础病的老人容易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属于一种“人体血压调节出现问题”的异常情况。因为健康人饱餐后,不至于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更不会“撑到头晕”。
福州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韩海燕副主任医师介绍:
由于林大爷身体上存在多种基础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的相互影响,再加上喜欢吃稀饭,且营养不均衡、衰弱状态,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餐后低血压的症状。
因为老年人对于血压的调节能力有所减弱,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可能出现失灵,从而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如果老年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减退和各种血压调节机制减退的情况,那么,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就会大大提高。
经过调整药物、减少主食摄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少量多餐、进餐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进食温度过热、每天餐前喝1杯水等干预措施后,林大爷餐后低血压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餐后头晕眼花可能就是低血压
哪些人容易患餐后低血压:
高龄、衰弱、长期卧床、多重用药(服用利尿剂、降压药、心血管或神经科的多种药物)
多病共存: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饮食不当:喜欢吃稀饭、面食等碳水化合物、一次进食量过多、温度过热)等患者。
如何诊断患上餐后低血压:
其诊断标准是:“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高压)较餐前下降20 mmHg”或“收缩压(高压)由餐前≥100mmHg降至餐后<90mmHg”
饭后出现头晕目眩胸闷无力等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即使血压下降的程度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应考虑为餐后低血压。
常常表现为:困倦、乏力、嗜睡、头晕、黑朦、晕厥、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跌倒、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短阵脑缺血发作,甚至诱发心绞痛等。
预防餐后低血压做好三件事
1.监测
需监测餐前及餐后血压水平(餐后2小时内测量餐后即刻及每15-30分钟的餐后血压),并及时干预,减少跌倒及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2.药物调整
尽可能避免服用利尿剂,尽量不要在餐前服降压药,改为两餐之间服用,并进行餐前后血压监测。如果仍有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则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
3.生活方式改变
①餐前适当饮水250-500ml;
②适当减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尤其避免高糖及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③少量多餐,减少因血糖骤升刺激胰岛素分泌;
④进食速度不宜过快,进食温度不宜过热;
⑤餐后卧位或坐位休息半小时,不宜马上起身活动;
⑥禁止进食时大量饮酒;
⑦必要时前往老年医学科就诊,进行综合评估,指导综合的干预措施。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通讯员:陈文璇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