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医最美人物”评选揭晓,东方四位教授入选!

2022
10/13

+
分享
评论
上海市东方医院
A-
A+

本着医者的仁心,师者的爱心,言传身教,徐斐给我们真正展现了一个临床一线医生的“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近期,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开展的

2022年度“同医最美人物”评选揭晓

✦  +

+

祝贺

东方医院四位教授入选!

徐增光

荣获“最美管理者”

董春燕

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

王华

荣获“最美医务工作者”

徐斐

荣获“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于首个“中国医师节”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关于开展 2022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营造尊医重教的良好风尚,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展了2022 年度“同医最美人物”评选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典型。

经同济大学医学院各系部、附属医院推荐候选人,专家组评审,医学院党委讨论审议产生了2022年度同济大学医学院“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最美医务工作者”10名、“最美管理者”10名。

让我们一睹TA们的风采!

99921665615823669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副院长徐增光

角色转换中的医者初心

(向下滑动浏览)

徐增光副院长2007年入职东方医院,先后担任附属东方医院科研部主任、院长助理、科研教学管理部主任,现任副院长,分管科研、教学。在东方医院的十五年来,徐增光尽显身手的舞台更为宽广,他带领科研教学管理团队,克难进取,上下求索,攀上了科教兴院的一座座高峰,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教书育人,人才为本是核心

在人才培养上,将“请进来,走出去”“早选拔、早培养、早压担”等多种模式结合,分层次、全方位、精准化;带领教学培训管理团队,探索建立一套有东方医院特色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和淘汰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作为一名教师,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本科生《全科医学》、《医学导论》等课程。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结合实际,宣讲先进,鼓励同学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践行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品行端正,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示范性。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和东方临床医学院,全面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规范化培训教育的任务。现在院培养的各类学生总数为1242人,其中本科生370人、硕士研究生215人、博士研究生274人,住院医师279人、专科医师104人。他带领教学和毕业后教育管理团队,认真执行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先进的教学法,在教学、培训、学生管理等方面成绩斐然。目前,全院具有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教师995名,其中121名教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10名教师获硕士生导师。在教学中,开展全英语教学、PBL、CBL、SBL等多种教学方式,并采用 Mini-CEX和DOPS等形成性考核,实施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医院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教师主编国家统编规划教材5部,教学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362项、上海市继教项目92项;学科专家担任国家和上海市学术团体总数1360余人次,其中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25人次。

徐增光说自己是站在大师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他也努力把勇于钻研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们。他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经常会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对一些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方法甚至医学名词等,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引导他的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作为科教管理部门负责人,他与管理部门同志们一道,积极组织推荐,精心辅导申报材料和答辩PPT等。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入选国家、上海市等各类人才计划181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69人次、省市级人才110人次,包括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杨帆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

因为热爱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徐增光带领科研教学管理团队,定期修订、制订符合医院发展的管理办法共计96项,其中科研管理35项、教学管理40项、毕业后教育管理制度21份。这些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对加快科研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研工作是发动机,涉及项目、学科、成果、继续教育等方面。他带领科研管理团队,通过与临床医护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召开座谈交流会,深入掌握科研动态,提前谋划,加强协调,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晋升三甲医院以来,共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1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91项(50.08%),包括国家科技部项目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9项,累计获纵向科研经费11.95亿元。

徐增光认为科研成果最后只是以论文形式出现,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种浪费,我们有责任将成果转化成产品,因为“科研成果要用到人身上才能体现价值”。因此,除了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之外,他还致力于成果转化工作,希望真正实现用科技进步造福更多百姓。

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激励,支持成果转化,科研成果产出显示出较好的势头,医院在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250篇,包括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和JAMA等,获授权国际和国家专利1031项,获批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示范单位,成果获各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等。

带领管理团队与学科专家一道申报国家、上海市级科研平台,先后获批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试验机构(第一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诊疗工程研究中心、人工心脏与心衰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二次评估获得优秀。重点学科是医院发展的龙头,他带领管理团队与学科团队通力合作,急诊医学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病学、重症医学、肿瘤、急创、灾难医学与应急管理、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等19个学科获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专科。经过这些年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医院整体实力已进入上海市三甲医院前列,在第三方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百强、上海市十强,在最新公布的排行榜中,我院位居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第10位、上海医疗机构创新转化指数全市第5位、中国医院创新转化(专利)排行榜名列第30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第66位、国家卫健委2022公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第76评级A+、2022年发布的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名列第79名。

56881665615823716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肿瘤科主任 董春燕

兰历苦寒而成其香

人经锤炼而得其力

(向下滑动浏览)

在董春燕身上始终散发出一种“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同时也是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独有的特质。1992年,董春燕考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并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工作,2004年博士毕业时晋升了副主任医师。一次学术会议期间,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院士与董春燕结识,邀请她做博士后,2007年博士后出站后来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工作,至今已经十五年了。2009年董春燕国家公派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肿瘤科访问1年,2018年12月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导师出国交流项目公派至美国梅奥医学院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部交流1个月。她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致力于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前沿领域,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研究、肿瘤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纳米技术整合抗肿瘤研究。

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是不可治愈的,但对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无疑将会减缓癌症的进展与扩散,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以取得最佳的疗效,从而减低患者的死亡率或住院时间,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董春燕同志以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突破口,对肿瘤免疫治疗及复发转移机制研究开展了系列研究。

面向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研究,

取得突破性成果

董春燕与同济大学化学学院石硕教授组建纳米技术整合抗肿瘤研究科研平台,以纳米药物载体的转化应用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阐明了纳米化环巴胺在乳腺癌及胰腺癌中的靶向治疗作用及机制,相关系列成果发表于《ADV MATER》、《SMALL》、《NANO RES》等国际知名杂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32.08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市局级等课题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7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32.086)。在她的带领下,近5年科室团队成员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市局级等课题40余项。董春燕及其团队的系列研究,推动了材料科学向医学、药理学等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并为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持及临床转化新策略。

近年来,董春燕陆续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上海市医树奖--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三等奖及上海市浦东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入围奖。

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董春燕与上海导向医疗系统公司合作优化了乳腺肿瘤活检与旋切系统、肿瘤冷热消融综合治疗系统;与上海诺诚电气公司合作完成了术中神经监测设备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与恒瑞医药合作验证了阿帕替尼在晚期HER-2(+)乳腺癌赫赛汀耐药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默克雪兰诺公司合作观察西妥昔单抗白蛋白纳米金可视化靶向联合光热治疗在结肠癌中的疗效;与丽珠医药合作完成了参芪扶正注射液降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姑息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研究。完成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项目3项,完成CSCO肿瘤研究基金项目3项。以上研究项目的开展,极大的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降低临床器械成本效益比,并为优化药物应用及拓展临床适应症提供实践数据。

除此以外,自2020年起,董春燕作为临床顾问参与指导斯微生物的LPP/mRNA个体化肿瘤治疗疫苗部署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目前,在合作开展个体化mRNA肿瘤疫苗临床试验2项,这将有效推动国内mRNA肿瘤疫苗发展及肿瘤精准治疗,为个体化mRNA肿瘤疫苗制剂的生产应用及临床推广带来广阔前景,并作出重要贡献。

主办学术会议,促进教学相长

连续六年,董春燕每年主办两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乳腺肿瘤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高峰论坛》、《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增进我们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精准医学临床诊疗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对东方医院肿瘤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和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最新的前沿视角及创新理念,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研究领域具有全国范围的学术影响力,并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工作,实现教学相长,有力提高东方医院乳腺肿瘤临床与基础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董春燕说道,“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设身处地为肿瘤患者着想,为他们把好关,做好治疗上的建议,这就是我理解的医者仁心。科学探索让我们有机会洞悉肿瘤的每一个过程发生的本质,做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临床,给肿瘤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30061665615823825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内分泌科南院主任 王华

能干事,并且能干成事

(向下滑动浏览)

2002年东方医院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王华作为第一批浦东新区医学行业和东方医院自行培养的研究生,走进了东方医院,也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天地,尽情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王华励志成为一名“为患者服务,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

科室管理:“是一个能干事,并且能干成事的人”,这是医院领导及同事对王华的评价。王华自担任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南院院区主任后,建立了垂体肾上腺病MDT门诊及难治性高血压MDT门诊,将拓宽疾病谱。初步建立内分泌科慢病管理综合平台,完成了MMC的装修、设备配置,纳入浦东新区414名糖尿病患者进入MMC进行一站式的长期管理。实现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糖的指标)达标率从原来的30%多到现在约50%左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各项医疗考核指标(如药占比、耗占比、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均有良好改善。王华施行的一系列得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科室发展。

人才培养:王华带团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从不搞形式主义。科室有着人人讲技术、个个比业务的良好专业发展氛围。主导思想就是人人要有特长;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关注、掌握自己领域内最先进的知识,每个人都要紧跟行业前沿技术,不掉队。

言传身教,言传容易,身教难,尤其是在短期的培训班中,师资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任何细节学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影响比培训课程本身更难,更有意义。近年,王华在专业顶级杂志《Theranostics》《Science signaling》《Endocrinology》发表研究成果,作为执行负责人,实施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承担《诊断学》、《大内科》理论授课等,完成一项同济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为了让科室业务水平与国内先进医院同步发展,王华每年都到国内领先的几家医院专科学习新技术、了解新进展,自己带头迅速消化掌握,科室骨干人员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在一定时间内,王华还会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列出自己近期学习计划,甚至细致到要求读哪一本书,学哪一项技术。严格的管理,不仅让团队人员业务切实受益,更培养了团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这种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上常关心、多帮助的带队风格,营造了科室良好的凝聚力,培养了科室“不畏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性格,造就了科室“业务不断进步,技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抗击疫情:面对本轮上海疫情,王华积极响应医院党委的号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连夜前往特殊医疗点,担任医疗组组长,协调来自多家医院两百余名医护团队的后勤、医疗等工作。穿着“大白”,戴着N95口罩、面屏、双层手套、脚套,尽管行动笨拙,闷热出汗,无法饮食及如厕,但面对亟待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王华始终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持续在抗疫一线奋战三个月,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了先锋模范力量。

健康扶贫:王华多次参加援外任务,曾先后参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江西井冈山吉安、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对口支援工作。帮扶当地医院综合内科成功开展糖尿病足的清创换药术、胰岛素泵的应用以及普及糖尿病的健康宣教等工作,从综合内科组建出一个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内分泌专业队伍。诊疗工作中,王华对待患者一丝不苟,尊重每一位患者和家属,从不推脱病人、从不摆架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常常换位思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2022年7月,王华接到新的任务,作为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去日喀则江孜县对口支援三年,他将因地制宜的制定江孜县卫生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升江孜县人民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建立日喀则东部地区的医疗服务诊疗中心,建设县级智慧医疗中心,辐射部分山南地区和周边县域,最大可能造福当地百姓。王华表示:“村民们有点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能看好,这让我感受到了在基层工作的价值,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73231665615823885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消化内科 徐斐

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向下滑动浏览)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二十余年的老师,徐斐深深地感到,教师职业是终身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更新,应重师德、重创新,努力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作为医学生的老师,更需要引导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医学的本质是人文科学,医人先医“心”,医者仁心是学医的第一课。同时医学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正是本着这两个中心目标,她在医学教育的基础工作中认真投入了二十余年。

最美医心,最美师心

出身教育世家的徐斐,父母都在教育系统工作,从小就在校园中长大的她,小时候就有当老师的梦想。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待人接物,对她有了很深的影响。高考时她只填写了师范和医学院两个专业方向。很幸运,医学院完成了她的两个梦想。二十年的临床一线工作,让她自己在学习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生的同时也成长成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

作为医生,在医德医风上,俆斐深知“疫疠将生死,良医独苦辛”的涵义,医疗工作的核心是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不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更好服务患者。徐斐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每天穿梭在病房、门诊、内镜室之间,忙个不停。在临床上,她秉持“医疗无小事,细节见成效”的职业操守,面对病人耐心严谨,病中密切沟通,愈后持续关怀,即使夜晚回家之后,她也经常利用远程办公系统,工作到深夜,仔细校对检查医嘱,一丝一毫不敢放松。她对病患的全过程关怀,让很多病人深受感动,患者复诊或者遇到紧急问题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拨通她的电话,需求第一手帮助;在疫情中,她勇于担当,积极承担核酸采集等疫情保障任务,超强工作导致她颈椎病严重复发,手臂肩颈严重劳损,严重的时候连瓶子都不能提起,但她乐观面对,一方面积极康复,一方面加紧业务学习,病情康复后,她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医疗工作中,也正是这种“良医独苦辛”的精神支撑她砥砺前行。

正是这份从医的信念,让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成为和自己一样有温度的医生,她的执教信念就是把自己在临床一线积累的知识,经验,感受传递给她的学生。她坚定的认为,学生可以从书本文献学习医学知识,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是需要她们这些走过这些成长道路的人,言传身教的引导她们成长的。

在教学态度上,她严谨认真,对教学任务高度负责,教案的准备亲历亲为,反复修改,从素材收集、结构设计、图形美观、文字推敲,都是反复斟酌,经常设计教材到深夜,甚至每次新内容的演练,都要多次练习,力求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其实如果她放松要求,很多都是驾轻就熟的内容,完全可以“炒冷饭”,但是对她很难,一想到学生,一想到父母的叮嘱,她好像就停不下来,追求教学完美,严谨治学,已经成为她的内在习惯。

她把大量在临床上遇到的案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包括PBL案例,CBL案例。每个案例都是真实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中不仅有知识,更多的是医学中复杂的人性和选择。每次她的案例总能在同济大学的案例比赛中获奖,先后获得2013年,2014年, 2019年,20120年同济大学医学院PBL教学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她总说不是她的案例有多优秀,而是她的案例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从医学思维,到同理心,到如何面对挫折。这些案例是可以帮助医学生更接近临床环境,完成“学生”到“医生“角色转变的优秀临床案例。她教会学生一个优秀的医生,首先需要有强大和柔软的内心,同时需要具备在面对质疑,挫折时的冷静,执着;还要学会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团队合作。学生们觉得她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战友。

最美师行,关爱成长

作为老师,不管学生的年龄,徐斐认为,关爱学生是每个老师必须要做的。徐斐对待学生亲和友善,知行合一,无论是在课题上的耐心辅导、解疑答惑,还是在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无不体现她对教学、同学的深深喜爱。平时学生遇到一些医学问题或者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都会第一时间与她沟通,她也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几年前一个医学生家人重病,她主动帮助联系转院,联系专家,同时帮助筹集捐款,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疫情期间,不少同学生活深受疫情影响,学生们被困在宿舍,生活,学习受到很大困扰。她经常打电话给同学们,询问他们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同时传递防疫知识给他们,让他们学习自我保护和保持积极乐观。她也深受同学们喜爱、尊敬,同学们也愿意和她沟通生活的心得,交流未来的梦想。

一点一滴的付出,更多是欣慰,她曾多次获得 “我最喜爱的老师”“最佳临床带教老师”及”最美医学人“等奖项。

最美师魂,成就教育

教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个职业,必须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各方面的信息,使自己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感觉、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在时代前列,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因而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坚持不懈地读书,让读书、思考成为徐斐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凭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精神,在教学领域投入大量热情和精力,16年来先后担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诊断教研室,大内科教研室教学秘书,承担“诊断学”、“内科学”、“临床技能培训”等课程教学,及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带教工作,并担任国家执业医师主考官,上海市PBL导师,主持了东方临床医学院CBL课程建设及实施工作。

她致力教学改革,尤其是临床教学改革。她希望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的成长道路更脚踏实地,更贴近临床,更好地学习做“医师”,而不是做“医学生。近五年她致力探索CBL体系课程建设,主导东方医院的CBL课程建设。这些付出取得积极成效,她主持的同济大学及医学院三项重点教学改革课题,均已结题,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已转换推广到临床教学中,获得广大师生们肯定。同时她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将教学心得总结提炼,她的教学论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内容详实,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获得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一等奖2项。

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拍摄技能操作及微课教学视频。这些视频很好地帮助学生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她拍摄的腹腔穿刺教学视频在CCMTV住培系统作为学生培训视频。她的“走近幽门螺旋杆菌微课”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微课比赛一等奖,并代表同济大学参加全国微课大赛,目前已进入决赛阶段。

本着医者的仁心,师者的爱心,言传身教,徐斐给我们真正展现了一个临床一线医生的“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编辑:戴文仪

审核:孙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临床,肿瘤,东方,医院,国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