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又波动,有人被行拘,这几件“傻事儿”千万不要做
刚过完十一,大家还没完全从疯狂假日里缓过神儿,郑州的疫情又出来捣乱了。
有小区被封、有人被隔离、有医院转移了患者。
老蔡知道,大家都很急躁。
比起2年前,现在人们对疫情的态度,少了些谨慎和惶惶不安,更多的是“不耐烦”。
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避免“麻烦”,无视或用一些小手段躲开疫情防控。
这些行为看似为个人行了方便,甚至有些事大家都不觉得是个事儿,其实真得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目前,河南已有多人因为在疫情防控中耍小聪明被处罚,甚至被拘留。
9月26日,康某某、陈某某从汝州市自驾返回郑州市二七区,二人均未向所在社区主动报备,造成疫情传播风险,公安机关依法分别对康某某、陈某某二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9月27日,郑州市中牟县万邦果蔬市场内,货车司机张某某和妻子,在明知自己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情况下,在货主王某某的帮助下,通过提前更换手机隐瞒行程、藏匿于车辆驾驶室后排等方式,违规进入中牟县万邦果蔬市场。
9月30日,张某从新疆吐鲁番驾大货车入郑,未能第一时间在交通场站进行“落地检”,造成疫情重大传播风险,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处以治安处罚。
以上只是处罚的冰山一角。
为避免大家再不小心犯错,老蔡总结了疫情波动的当下,千万不能做的几件“傻事儿”。
这些傻事做不得
1、进公共场所不扫场所码
今年5月份,河南省卫健委发布的《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2.0版)》(现在是3.0版)中明确规定:
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应当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描张贴的“场所码”,不能扫码登记的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由监护人或工作人员完成核验后人工辅助登记再通行。
对不配合扫码,拒绝出示或虚假出示,出现“场所码”异常(黄码或红码)不配合管理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依规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替他人做核酸
郑州进入核酸常态化后,频繁做核酸让不少人心烦,有时候忘了做核酸更是麻烦,所以很多人悄悄地让他人帮忙代做核酸。
最近,上海已经开始严查代做核酸,仅9月份就行政处罚80余人,刑事立案2人。
此外,今年5月份,郑州大学南校区一名学生让室友代做核酸,最终导致5000人被隔离,该学生被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
3、PS行程码、核酸检测结果
亚洲有三大邪术,日本的化妆术、韩国的整容术,中国的PS技术,其中我国的PS当居首位。
这两年,不少人为了方便,把PS技术用到了行程码和核酸检测上。
殊不知,伪造核酸检测报告和行程码,就是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将被处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4、隐瞒行程
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想要遏制其传播,就要在第一时间掌握阳性患者的流调信息,分析可能的感染源,确定重点接触人群。
但不少人出于各种原因,会选择隐瞒一部分行程,前文提到的货车司机张某某及妻子,就是因为隐瞒行程被拘留。
其实,隐瞒的行程的行为都是小聪明,要知道为了保证流调信息的快与准,河南要求人口规模800万以上的省辖市建立300支流调伍,500~800万人口的建立200支,500万人口以下的建立150支。
同时建立由公安、疾控、大数据、通信、市场监管、商务等相关部门组成溯源专班,运用大数据收集感染者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所以,隐瞒的行程的人,一旦造成严重后果,早晚会被工作人员找出来。
5、不按规定报备
“外防输入”是各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报备则是关键举措。
主动报备是个人责任,也是法定的义务。
如果不按程序报备,不但有可能造成疫情传播蔓延,给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增加负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要承担法律后果。
全国各地都有此类因侥幸心理未报备,结果导致多人感染,大量人员被隔离,最终被立案调查,有的甚至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6、不戴口罩
这两年,大家戴口罩都戴烦了,抽空就想放松一下,但是疫情期间,这种事少做。
韶关市第一条传播链病例陈某明于9月30日从呼和浩特返韶,不佩戴口罩步行至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传染了路过的数名市民,在韶关社会面造成传播重大风险。
据韶关发布,目前,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已对陈某明进行立案侦查,并将依据其涉嫌构成的违法行为和危害后果,依法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
为早日战胜新冠,老铁们,尽量配合政府各部门,把疫情防控做到位。避免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声明:凡标明原创的文章,均为老蔡导医独立创作。任何单位、个人未经许可,谢绝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