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尚:恶性肠梗阻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因特点
该病可以归属于中医“反胃”、“肠结”、“便 秘”、“关格”、“腹痛”、“呕吐”等范畴。《灵 枢 ·胀论》:“大肠胀, 鸣而痛濯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病因、证治作了 详细记载:“阳明病,谵语, 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 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关格 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人口即 出, 冷药过时而出, 大小便秘, 名曰关格。”
恶性肠梗阻最常见的 6 个证型, 分别为脾肾亏虚型、肝肾 阴虚型、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胃虚弱型、瘀毒内结型。
从先、后天的 角度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先天之精。
素体脾肾亏虚或后天饮食不当伤及脾胃, 脾失健运, 导致脾气虚弱, 则无法升清, 胃 阴不足则胃气不降, 机体湿浊内蕴; 内外合邪, 与诸多病理产物(如痰湿、血瘀) 互 结, 肠道阻塞, 久之癥瘕形成, 癥瘕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最终导致肠腑不通; 肾脏 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湿热互结,下注大肠;肾精亏虚,相火妄动, 炼液成痰, 痰湿互结, 使气血阻滞; 湿热、瘀毒蕴结日久, 造成脾胃损伤, 气血生化 无源,不及濡养肝肾,导致肝肾亏损。
实证主要是湿热蕴结型、瘀毒内结型,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饮食上常有偏好, 常喜 食肥甘厚昧, 化湿生痰, 脾胃受损, 运化失司, 造成湿热交阻于中焦, 浸淫肠道, 肠 腑气机阻滞,癌毒日久不化,形成癥瘕,阻塞肠道,造成本病。
总的来说, 恶性肠梗阻的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 往往是虚实夹杂, 由实向虚的一 个转化过程。在恶性肠梗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实证与虚证常是相互并存和互相影响 的,在临床辨证中要注意其侧重点,并注意兼顾,治疗中注意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