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每日毅讯| Circulation: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采用低温治疗或许无临床获益

2022-10-11 13:28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研究再次通过严谨的RCT证明了一些传统经验形成的疗法不一定具备足够的科学性。

每日毅讯

+

3071665443459927  

早在18世纪,低温治疗人类危急重症患者就开始了临床实践。目前在欧美的重症指南和复苏指南中都推荐低温治疗。然而,低温治疗心脏骤停的患者的主要证据来自于2002年的NEJM杂志发表的一项RCT研究,其结果证实将患者低温治疗至32-34度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然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并未发现低温治疗的获益。而且,大多数低温治疗的研究是在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中进行的。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HACA-IHCA研究探索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在德国11家医院开展的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结果评估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IHCA后24小时的低温控制(32-34°C)与常温相比的临床疗效。主要终点是180天后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180天后使用脑功能分类量表的神经功能评估情况和住院死亡率。神经功能分类评分为1或2被定义为良好的神经功能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总共筛选了1055名患者,其中249名患者成功入组并被随机分配:126名被分配到低温温度控制组,123名被分配到常温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2.6±10.4岁,64%为男性,73%发生心脏骤停时有目击者,25%有初始可电击节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平均为16.4±10.5分钟。低温组IHCA后4.1小时内达到目标温度,常温组温度控制在37.0°±0.9°C至48小时。低温控制组第180天的死亡率为72.5%(120人中的87人),而常温组为71.2%(118人中的84人)(相对风险,1.03 [95% CI,0.79–1.40];P=0.822) 。低温控制组的住院死亡率为62.5%(120人中的75人),而常温组为57.6%(118人中的68人)(相对风险,1.11 [95% CI,0.86-1.46];P=0.443)。在低温温度控制组中,到第180天的良好神经功能结果(神经功能分类评分1或2)为22.5%(120人中的27人),而常温组为23.7%(118人中的28人)(相对风险,1.04 [95% CI , 0.78–1.44];P=0.822)。该研究在中期数据分析时因发现完全无临床疗效而提前终止。

78801665443460061   73301665443460171  

毅讯点评

本研究再次通过严谨的RCT证明了一些传统经验形成的疗法不一定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当然,我们可以再议不同的患者群,不同的温度控制深度,可能会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但是至少在现有的治疗方式和目标人群中,低温疗法完全没有显示任何改善神经功能或者死亡的作用。后续还将有进一步的研究深入这个话题,直到指南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0106?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24611665443460255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患者,研究,神经功能,低温,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