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热点回顾|为什么检测出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没学术贡献也能署名?如何应对假期综合症?

2022-10-10 13:55   学术头条

该研究围绕机器人辅助神经康复训练中患者个体差异性适配问题,通过运动控制脑区、运动意图信息精准识别及解码,提出了康复机器人与脑机接口有机结合的个体化神经康复技术, 解决了康复机器人临床实用及推广的瓶颈问题 。

“热点回顾|一周科技大事件”为学术头条推出的图文新栏目,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最近一周的科技热点新闻。由于篇幅(和知识)有限,欢迎大家多多补充~

Hi,可爱的“学术菌”们,我是你们可爱的学术君。 上一周又是一个过去的“上一周”。 

7 天的假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年的诺贝尔奖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为国庆期间科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Tesla Bot 人形机器人 也同样赚足了眼球,在 Tesla AI Day 2022 上,Optimus 第一次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了自主行走,据说也能上楼梯、下蹲、拿取物体等,关键是预估价格将在 2 万美元以下,3-5 年便可量产上市,你会买一个吗? 另外,还有 两个令人揪心的数据 :其一,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论文显示,2018-2020 年,我国共有 121145 名儿童(0-14 岁)和青少年(15-19 岁)被诊断为癌症患者,其二,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 1/3 的论文作者存在不合规署名的现象,但这种不合规却已经成为一种让科学家感到尴尬的惯例,没学术贡献也能署名? 假期后的你,是不是 在工位上昏昏欲睡了,甚至还感到焦虑和空虚? 没错,这是假期综合症的表现,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but... 除了这些,上周还有哪些热点新闻呢?我们先一起简单回顾下:

肺结节是什么?为什么检测出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

肺结节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炎症、肿大的淋巴结、肿瘤等很多情况都能够表现为 CT 上所发现的肺结节。 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极少是肿瘤性的病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癌。 60411665356751917

图|X射线下显示出的肺结节

如今, 检测出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锋维解释道:

一是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胸部 CT,增加了肺结节被检测出的机会;

二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影像设备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高清 CT 分辨率远高于常规 CT,小的肺结节也会观察得很清楚。

如果发现患有肺结节,须请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根据它的影像学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甄别是没有威胁的良性结节,还是有可能危害身体、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恶性结节。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创建出仿生海洋电池,可稳定运行 1 个月以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创建出了小型化仿生海洋电池,在生物光伏领域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受到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天然太阳能生物转化系统的启发 ,根据其由初级生产者、初级分解者和终端消费者组成的基本特征,设计构建了一个由初级生产者(蓝藻)﹑初级分解者(大肠杆菌)和终端消费者(希瓦氏菌和地杆菌)构成的四菌微生物组,并证明四菌微生物组在系统内阻﹑最大功率密度和稳定性等方面最优,说明保持完整三级生态结构可实现高效生物光电转化。 进一步,研究针对蓝藻光合放氧与异养微生物厌氧产电之间存在的矛盾,阻断了大肠杆菌和希瓦氏菌的好氧呼吸途径,并开发了具有隔氧性能的导电水凝胶,将大肠杆菌、希瓦氏菌和地杆菌封装起来,形成能够隔氧且能进行电子传递的人工沉积层。 研究团队将人工沉积层与含有蓝藻的水柱层组装在一起,制造出了 一体化的生物太阳能电池,可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稳定运行 1 个月以上 。 仿生海洋电池将生物光伏效率提高到新水平,为开发高效稳定的生物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路径,并进一步展现了合成生态学的生物技术潜力。

甲醛,能从根源上被“消灭”吗?

甲醛,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刺激性气体,被证明是一种强致癌物,即便是较低的暴露水平也与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白血病有关。 那么,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抑制甲醛的产生、从根源上消除甲醛的危害呢? 

装修建材中含有大量甲醛,是甲醛室内来源之一。 (来源: 维基百科) 近日,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和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一种 有效、低成本 的方式有效抑制了甲醛的产生。 他们发现,通过简单地将抗氧化剂和螯合剂与木材混合,或者将它们喷洒在木材表面,甲醛的释放水平得到了减轻,并降到了安全水平。原因在于,抗氧化剂可以阻止氧自由基的产生,而“螯合剂”也可以把束缚铁元素,从而阻断铁元素与周围环境发生反应。 这一发明简单,成本低,可以很容易地与现有的木材加工生产线相结合,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环保的木材产品。

个体化和群体性范式诱导方式产生怀旧情绪的镇痛效果差异

怀旧是一种对过去包含情感的渴望感,是一种与自我相关、苦乐参半但主要是积极的社会情绪。已有研究表明, 诱发个体的怀旧回忆,可以缓解热痛、缓解慢性疼痛,使人们更能耐受机械痛。 尽管这些研究为怀旧的镇痛作用提供了初步证据,但没有区分怀旧情绪对不同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不同诱导怀旧情绪的方式之间是否有所不同,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孔亚卓研究组和蔡华俭研究组发现,个体回忆完怀旧事件以后,相对于中性事件,在低强度和高强度热刺激诱发的疼痛评定都降低,即没那么疼了,起到广泛镇痛的作用; 怀旧线索诱发的怀旧情绪 仅在低强度疼痛感受上具有镇痛效果,而在高强度疼痛上镇痛无效。 该研究为怀旧的镇痛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并强调了怀旧诱导方法和疼痛强度的潜在调节作用。这表明怀旧作为心理策略,可以缓解人们的轻度疼痛感受。

多模态同步语言神经影像数据集发布

大脑在加工语言时,需要实时调动多个脑区的神经元进行协同工作。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影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个脑区以及脑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探索大脑的语言加工机制至关重要。 当前已有的开源数据主要针对英文采集,只包括单一模态的神经影像数据,如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或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磁图(MEG),且多使用 1 小时以内的实验材料,数据规模有限,无法借助数据需求量大的计算模型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大脑语言加工机制探索。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正式对外发布 迄今为止国际上规模最大、包括信息最丰富的汉语同步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集 。 该数据集针对 12 个被试收听约 6 个小时故事时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脑磁图(MEG)、每个被试的 T1/T2 加权结构像、扩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RI)和静息态核磁共振(resting MRI)数据采集整理而成。 该数据集覆盖了近万个汉语词汇,这对于探讨大脑理解汉语的认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在探究自然语言计算模型与人脑语言处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神经影像数据提升现有语言计算模型的性能,从而构建新一代受脑启发的神经语言模型等系列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家改写“从鱼到人”演化史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都有上颌和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 那么, 我们的下巴是怎么演化来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 近日,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重磅学术论文,该研究 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改写了“从鱼到人”的演化史 。  据论文介绍,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柳叶刀》: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癌症最新发病率首次发布

近日,首个针对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癌症发病率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现状研究在《柳叶刀》发表,首次报告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最新发病率的综合数据。 结果显示, 2018-2020 年,我国共有 121145 名儿童(0-14 岁)和青少年(15-19 岁)被诊断为癌症患者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倪鑫团队基于儿童肿瘤国际分类标准,报告了 12 个主要诊断组、47 个亚组和 81 种癌症亚型的最新发病率。 研究结果显示,2018-2020 年平均每年新发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 4.038 万名;3 年平均总发病率为 126.48/百万;儿童癌症的发病率为 122.86/百万,青少年癌症的发病率为 137.64/百万。 在儿童中 ,排名前三位的癌症依次为白血病(42.33/百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9.59/百万)和淋巴瘤(11.54/百万);而 在青少年中 ,恶性上皮癌症和黑色素瘤位居第一(30.39/百万),然后是白血病(30.08/百万)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75/百万)。 倪鑫团队建议,在推进分级诊疗进程中,充分考虑将儿童癌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设立和评价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和区域癌症中心的标准之一,从制度上要求各地区配备高质量的儿童癌症卫生服务资源,确保癌症患儿在区域内甚至在省内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减少异地就诊所带来的非医疗费用支出现象。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院与国家医学中心及区域医疗中心的联动,提升各地儿童癌症早期识别与早期诊断能力。

科学家研制出基于忆阻器的低功耗全模拟储备池计算系统

受大脑启发,储备池计算(Reservoir Computing, RC)为动态时空信号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仿生计算范式,具有易训练、便于硬件实现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类脑计算领域的前沿热点。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唐建石课题组研制了一种以两种不同类型的忆阻器为核心元件的全模拟 RC 系统,采用动态忆阻器阵列实现并行储备池层,而读出层则通过非易失性忆阻器阵列实现。 相较于传统全数字或数模混合的硬件架构,这种全忆阻器的 RC 系统具有 更加精简的电路结构、更少的元器件数以及更低的功耗 。研究团队利用该系统实时演示了异常心率检测和动态手势识别等时序信号处理任务,成功实现了端到端的全模拟计算和极低的系统功耗,比传统数字系统低三个数量级以上。 

国庆长假后,如何缓解和应对假期综合症?

“假期综合征”是人们在节假日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表现,又名“节后综合征”。 例如,在节后的几天里,人们会 出现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的情况,以及难以集中精神、肌肉酸痛、心跳过快,甚至还感到焦虑、空虚等 。 

科学研究表明, 无节律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导致“假期综合征”的主要“元凶”之一,节后面临大量工作时形成的 强烈心理反差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通过调节休息时间、饮食结构,以及适当运动、适当休息,控制上网时间、睡前用热水泡脚等方式,可以缓解和应对假期综合症。比如中午小睡一会儿,多吃水果、慢跑几公里等。 内容来源:央视网 科学家面向脑卒中精准康复研发个体化脑机交互训练技术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临床表明发病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受损功能、大大减少造成终身残疾的可能性,然而我国康复医疗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因此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是大势所趋。 然而,由于大脑的差异性受损,临床患者呈现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导致神经康复技术临床应用效果因人而异。 为探究机器人技术与脑机接口技术相结合的高效康复方法 ,清华大学机械系季林红团队及其合作者面向脑卒中患者的差异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研制了个体化脑机交互康复技术,为实现脑卒中精准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 ,经过两周训练患者患肢丧失的自主运动功能均得到恢复,可自主实现上肢屈曲伸展动作,训练后 Fugl-Meyer 评分显著提升,基于机器人辅助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患者运动功能能力得到改善,患肢肌肉激活状态明显改善,且运动精度大幅提升。 该研究围绕机器人辅助神经康复训练中患者个体差异性适配问题,通过运动控制脑区、运动意图信息精准识别及解码,提出了康复机器人与脑机接口有机结合的个体化神经康复技术, 解决了康复机器人临床实用及推广的瓶颈问题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学术,癌症,甲醛,论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