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患者的情绪改善了,愧疚感也会慢慢变淡。
生活中,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并接受相应的治疗。然而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接受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呢?出现这种情况时,家属又该怎样做?
注意!患者拒绝就医多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有关。
缺乏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一般来说就是,患者能否察觉自己患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
自知力的评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能不能察觉到自己有异于常人的表现。
②能不能分析判断出自己有哪些症状或病态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③知不知道自己的精神症状和病态行为,属于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
④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方面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治疗。
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就是对自己的患病情况并不自知,简单举几个例子: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听,认为有人在骂Ta或表扬Ta,但家属是听不到的,此时患者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由于生病导致的。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表现为亢奋、自觉能力强、爱表现自己,花钱没有节制。
自知力不足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很多患者都由于缺乏自知力而不愿承认自己生病,就会拒绝治疗,最终导致延误病情。
病耻感作祟
由于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有排斥和回避的态度,并且认为患者总是疯疯癫癫,性格敏感偏激的。
这种刻板印象会容易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偏见,因而患者也会带有明显的病耻感。
这种病耻感会让患者对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感到耻辱、羞愧,无颜面对家人、朋友,更怕别人知道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因为害怕被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很多患者往往会隐瞒病情,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不愿用药。
内心充满愧疚感
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内心充满内疚,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不愿拖累他们,在这种内心的煎熬下,患者选择主动掩饰自己的病情,不愿意坦言自己生病了。也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在经历创伤后,会出现自责内疚的状态。
他们认为,如果在创伤发生时他们的行为有所不同的话,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甚至对不是自己造成的后果也抱有负罪感。
这种因愧疚而选择隐瞒病情的做法是非常危险,因为家人、朋友并不能及时察觉患者内心的波动,很难及早带患者就医接受治疗,耽误治疗的时机。
作为家属或朋友,当我们面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时,一定要留意他们日常的言语和行为,及早识别可能的危险信号,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
如果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要怎样说服患者呢?
1.重性精神障碍患者
针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如果强行纠正患者的观点,甚至跟患者针锋相对的辩论,对治疗并无益处,反而徒增反感,破坏治疗同盟,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所以,这种情况下,患者是需要强制治疗的,与患者的第一监护人(往往是家属)进行知情同意签字后,就可以由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治疗,慢慢恢复自知力。
等急性期稳定之后,患者的自知力大部分都能恢复,再慢慢跟患者讲解TA的病情、治疗以及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患者能够接受,能够理解。
2.有病耻感的患者
对于有病耻感的患者,我们鼓励患者积极寻求治疗,可以着重进行心理治疗,降低或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此种疾病的病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满怀愧疚感的患者
对满怀愧疚感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及早识别患者内心的愧疚感,甚至是自罪自责感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等患者的情绪改善了,愧疚感也会慢慢变淡。
而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只要对患者安慰几句就可以了。它需要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来消除患者的愧疚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