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MR增强多模态诊断结外NK/T细胞
病史摘要
患者:男,34岁。
就诊经过:
2019年确诊左侧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后分别行放及化疗(分别于2020-01及2020-04结束),现因右侧眼眶肿胀几天就诊,于本中心行全身PET/CT及颌面部MRI平扫+增强检查。
检查所见
PET/CT融合图:
PET/MR增强融合图:
PET/MR DWT融合图:
PET/MR ADC图:
PET-CT/MR提示:
双侧筛窦、上颌窦及双侧鼻腔内软组织增厚,伴代谢不均匀性增高,MR平扫+增强示鸡冠区域部分病变呈不规则片状等T1短T2信号,DWI示鸡冠区域强化病灶呈稍高信号,相应ADC图呈稍低信号,考虑为鸡冠区域结节状明显高代谢灶倾向于肿瘤复发,其余病灶考虑为炎性病变(合并真菌感染可能)。
后根据PET-CT/MR结果指导穿刺病理提示肿瘤复发。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结外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瘤细胞大部分来源于外周NK细胞,小部分来自NK样T细胞,有特定的免疫表型和基因型,其与人类疱疹病毒(HBV)感染高度相关。
按照原发部位分为鼻型和鼻外型,在我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南美洲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在西欧和北美地区则较少见。
该病组织病理学表现复杂,形态多样,表现为嗜血性,伴有血管坏死和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表达NK相关抗原和T细胞分化抗原。
本病具有高度的侵袭性,病程进展快,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其生存期短,预后较差。
病因
发病主要与EB病毒感染相关,可能与EB病毒感染的T细胞和NK导致肝星形巨噬细胞过度活化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也会增加该疾病发病的风险。
临床表现
发病常见于中年男性(中位年龄40岁),男女比为4:1。
临床发生于鼻腔者表现多无特异性,起初大多表现为上感、鼻炎鼻窦炎症,如鼻塞、水样涕或脓涕,涕中带血,亦可有耳鸣、声嘶、咽痛。吞咽不适和粘膜溃疡等,进行性发展可有鼻窦、眼眶、面颊部及额骨等处侵犯。中线部位破坏是其突出的面部特征,如鼻中隔穿孔、硬腭穿孔、鼻梁洞穿性损伤,甚至累及面部皮肤等。累及结外其他器官者可有相应症状。
本病易发生恶病质表现,即“嗜血细胞综合征”,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盗汗和乏力等;远处肿瘤浸润以皮肤为常见。
诊断
目前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病变的起源部位和范围。
治疗与预后
NK/T细胞淋巴瘤属于侵袭性淋巴瘤,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需临床准确评估分期和及时的临床干预治疗。
1. 对放疗敏感,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单纯放疗:早期(Ⅰ~Ⅱ)总反应率可达60%~100%,52%可达全缓解,42%可达到部分缓解,5年生存率为30%~50%。
2. 放及化疗综合治疗:
Ⅲ~Ⅳ期 5年生存路为7%~30%。
3. 相关干细胞移植治疗。
PET/CT在淋巴瘤中的运用
1.诊断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靠活检,PET/CT主要用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有创诊断过程,或为有创诊断选择更优位置;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早期微小病灶,以利于及时活检,并提示临床中更方便的部位进行活检;可提示坏死灶,从而避免因取到坏死组织而使活检失败;有利于判断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2. 协诊淋巴瘤的分期。
目前CT是淋巴瘤分期的主要手段,对于大于1cm的淋巴结和大肿块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体积较小的(小于1cm)无明显增大的含瘤淋巴结无法鉴别,对于实质性脏器内亚临床转移灶诊断效果也较差。根据代谢活性的不同,PET可较好的鉴别良、恶性,进一步明确一些CT所发现病灶的性质。
3.治疗效果评估和治疗过程中残存病灶的判断。
4.监测淋巴瘤复发:PET可以较其他方法更早期、更准确提示淋巴瘤的复发。
PET/CT对病变的检出能力与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有关:如本例鼻部炎性病灶与肿瘤病灶均为高代谢改变,因此需要借助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综合鉴别炎症或肿瘤病灶,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活检部位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图片和文字均来源:成都高尚医学影像诊断搜狐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