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敲开国门,个人如何预防猴痘?
9月16日,重庆市报告确诊 1 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消息称,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转机集中隔离期间发现有皮疹等症状。经过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最后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
重庆报告内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
猴痘传播途径有所改变
猴痘传播途径不仅仅只会通过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传播,猴痘还可能通过气溶胶、飞沫、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
感染者也不单只有男性,像女性以及儿童都出现确诊病例,感染人群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不同性别群体。7月26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发现首例孕妇感染猴痘病例。
美国发现首例孕妇感染猴痘病例
8月9日,德国报告首例儿童猴痘病例,感染者为一名 4 岁女童,该女童确诊感染猴痘前未出现猴痘症状。
德国报告首例儿童猴痘病例
如何识别猴痘症状
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
猴痘症状
个人如何防范猴痘病毒
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
不吃生食,食用食物需彻底煮熟
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国家防控标准
早在今年 6 月,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通知。
指南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
指南提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指南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于 24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派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治疗。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通知
8月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就专门组建了备用的“猴痘病区”,以保证在广东出现猴痘病例时可第一时间完成病人的收治与隔离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五区(猴痘病区)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