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缝合须将皮缘聚合起来,而非提供较大张力去拉拢皮缘。皮缘张力越大,术后越易出现手术切口瘢痕扩大。
湖南长沙,80后神经外科医生王磊,用气球模拟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硬脑膜,用一针一线,巧妙将气球破损部位缝合好,缝合完后还成功将气球吹了起来。
王医生说,为保证每台手术万无一失,平时外科医生还会进行用磨钻磨除鸡蛋壳、鸡蛋膜缝合等练习,以此提高专业技能,因为高超的缝合技术没有捷径,全靠勤学苦练。
概 述
缝合技术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理念的普及以及神经外科缝合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传统的组织缝合外,还引入了血管吻合、神经吻合及颅底重建概念;同时,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出现了多种新型缝合材料,其对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神经外科手术相对复杂,不同组织以及不同的缝合方式对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的要求也有不同。因此,正确掌握缝合技术和规范选择缝线材料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神经外科发展水平不一,目前对于缝合技术及缝合材料的选择仍缺乏较为统一的规范。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系统性团队工作,关颅和脊柱后路切口关闭等操作目前主要由青年医生完成。因此,加强青年医生培养,强化缝合理念,对提高缝合水平、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降低术后切口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针对神经外科手术缝合的意义、缝合技术、缝合材料的选择及不同组织的缝合要点等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规范缝合材料的选择,从而促进我国神经外科手术缝合技术的进步。
01 神经外科手术缝合的意义
神经外科手术缝合的意义包括:
(1)逐层缝合手术入路中的不同组织,实现组织闭合及切口美观;
(2)对硬膜、肌肉及帽状腱膜等结构进行严密缝合,可避免脑脊液漏,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3)对特定的手术方式,通过自体脂肪组织、筋膜组织及肌肉组织的填塞,可承托组织和消灭死腔;
(4)通过对血管的吻合重建,实现血流再通和重新分配,从而改善脑供血;
(5)通过对神经的吻合重建,实现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代偿。
0 2 神经外科手术的缝合方法与技术要点
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缝合方法包括单纯间断缝合、单纯连续缝合、间断“8”字缝合、连续水平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单纯间断缝合适用于血管、肌肉、深筋膜、浅筋膜及皮肤的缝合,可减少死腔,确保对合良好。单纯连续缝合适用于软脑膜、硬脑膜的缝合,可节省时间、减少线结带来的异物反应。间断“8”字缝合的优势在于降低了线结的密度。连续水平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常用于皮下和皮内缝合,有利于皮缘对合,减少皮肤瘢痕。稳定的线结是良好缝合的重要环节。打结方式取决于缝线材质、切口的位置和深度及缝线张力,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线结牢固、不易滑脱;
(2)采用体积小的线结,减少组织反应;
(3)避免组织摩擦缝线,避免器械打结损伤缝线;
(4)避免缝线张力过高,割损组织。缝合时需注意切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速切口愈合,实现快速康复。
对于初次缝合失败的病例,在进行补救性缝合时,需在尽量清除感染的前提下,提高缝线的强度,延长拆线时间。如对于皮肤的缝合,建议选用不可吸收缝线,并将拆线时间延长至10~14d,必要时建议放置皮下引流管。
0 3 神经外科缝线材料的选择
神经外科的缝线种类与其他外科相近,大体分为可吸收缝线和不可吸收缝线两类。赵玉沛和张太平系统归纳了不同类型缝线的材质特点,本共识不再赘述。神经外科目前常用的缝线材料包括:
(1)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
(2)不可吸收聚酯缝线;
(3)单股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
(4)含抗菌剂长效单股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
(5)可吸收螺旋倒刺线;
(6)抗菌压制型鱼骨倒刺线。近年来出现的防刺伤针,是采用直径为0.012cm的针尖设计,既能获得较好的穿刺性,又不易刺破手套,尤其适用于合并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患者的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医护人员。不同型号的缝线长度、缝针弧度及针长各异,不同缝线的用途将在不同组织的缝合中具体介绍。
0 4 不同组织的缝合要点
(一)血管缝合
神经外科需要进行血管缝合的手术包括脑血管搭桥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影响缝合效果的因素
包括如下几点。
(1)缝合技术:缝合技术不良是造成血管缝合术后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吻合口过窄、内膜漂浮、异物残留及缝合角度不当等;
(2)缝合材料:缝合材料选择不当是造成术后中、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缝线诱发血栓形成、针眼渗血、缝线断裂及缝线张力降解等;
(3)血管自身病变是缝合后血管再狭窄、再闭塞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管炎进展、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等;
(4)脑血管搭桥手术中供血、受血血管选择不当。
血管缝合的基本原则:在确保缝合强度足够的前提下,建议选用较细的缝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建议选用摩擦系数较小的单股缝线,以避免多股编织缝线存在的每股线丝间隙中易隐匿感染源的隐患。缝合某些血管,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外翻缝合,建议使用双头缝针更加方便快捷。聚丙烯缝线是心脑血管外科公认的首选缝线,尤其是带有钨铼合金缝针的聚丙烯缝线,其锐利度、抗弯性均有较大提升,接近1∶1的针线比可带来更佳的防渗效果。在必须完成缝合而又无合适的血管缝线备用时,尼龙线甚至丝线仍可选用。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颈内动脉原位缝合建议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在缝合口的两端牢固打结。推荐选用5-0/6-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
常见的神经外科血管搭桥手术按输入血流的大小可分为高流量、低流量和中流量搭桥。高流量搭桥指提供血流量>50ml/min的血管搭桥,通常以桡动脉或大隐静脉为桥血管进行颈外动脉-颅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近心端推荐采用8-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进行桥血管-颈外动脉端侧缝合;远心端推荐采用9-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进行桥血管-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端侧缝合。低流量搭桥指提供血流量<25ml/min的血管搭桥,常见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M4/M3段缝合,推荐均采用10-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进行端侧缝合。中流量搭桥提供的血流量介于以上二者之间,通常以桡动脉为桥血管,近心端行桡动脉-颞浅动脉主干/颌下动脉的端-端吻合术;远心端行桡动脉-大脑中动脉M3/M2段的端-侧吻合术,推荐均采用10-0或者9-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按照桥血管使用情况可分为:游离桥血管的血管搭桥术和原位桥血管的血管搭桥术。游离桥血管的血管搭桥术:比如利用游离的桡动脉或大隐静脉进行颈外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的搭桥术、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的搭桥术等。原位桥血管的血管搭桥术:比如颞浅动脉-中动脉搭桥术、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术等。按照血管吻合方式可分为:血管端-端吻合术、端-侧吻合术、侧-侧吻合术,术者可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根据不同血管的直径,推荐采用8-0、9-0及10-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
(二)神经缝合
神经缝合的基本原则:
(1)建议在高倍显微镜下精准对合神经断端;
(2)建议只夹持神经外膜和束膜,
缝针只穿刺神经外膜和束膜;
(3)建议尽可能进行一期神经修复(<24h);
(4)坚持无张力修复的原则;
(5)若有张力,建议使用游离神经移植物桥接吻合;
(6)在损伤范围不能确定时,建议行二期神经修复;
(7)要保持术野湿润;
(8)术后行局部固定。
神经缝合常用的技术包括:神经贯穿缝合法、神经外膜缝合法、神经束膜缝合法、神经外膜束膜联合缝合法及束间神经移植技术。推荐采用8-0、9-0、10-0单股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或尼龙(聚酰胺)缝线。
(三)硬膜缝合
对于硬膜无明显皱缩且弹性较好者,建议行硬膜原位缝合;若硬膜有缺损或缝合有张力时,建议选择硬膜替代材料行修补缝合,修补替代材料包括自体骨膜、筋膜和异体可缝合人工硬膜。原位缝合、采用自体骨膜或筋膜修补缝合时,推荐使用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或含抗菌剂长效单股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自体硬膜与人工硬膜的修补缝合或颅底、颅颈交界处的硬膜缝合,推荐使用不可吸收聚酯缝线。
硬膜缝合的基本顺序:建议先缝合最后切开的部分,若硬膜切口为直线或弧形时,建议先对切口中心点对位缝合;若硬膜缺损有成角时(如三角形或四边形),建议先将修补材料与硬膜成角处进行对位缝合,且至少先选择其中3个角进行对位缝合;若硬膜缺损为圆形或类圆形时,建议选择间隔约120°的3个点进行硬膜与替代材料的间断对位缝合。硬膜缝合建议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使用人工硬膜修补缝合时,建议从自体硬膜一侧进针、人工硬膜一侧出针,缝合1~3针,须将缝线进行一次拉紧,使缝线保持适当张力。在进行硬膜缝合时,需谨慎操作,避免针尖误伤硬膜下方的脑皮质和血管;在缝合结束前的2~3针时,轻微向硬膜下注满温盐水或林格氏液,直至颅内气体充分排出,同时检查已缝合的接触面是否完整,对有明显液体渗出的位置应予以严密缝合。缝合结束应打方结,建议缝合针距≤2~3mm。
硬膜缝合需做到无张力缝合,若硬膜缝合张力过大,除影响硬膜水密性外,还易导致硬膜下张力性积液。
无张力缝合应注意:
(1)缝合前或缝合后确认已完成骨窗缘硬膜悬吊,推荐使用4-0不可吸收聚酯缝线;
(2)用于修补硬膜缺损的替代材料建议先做适当修剪,其大小以略大于缺损面积为宜;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硬膜缺损,建议先完成长边的修补缝合,将1~2条短边留至最后再修剪缝合;
(3)硬膜缝合后,建议在骨瓣上打孔若干并行硬膜多点悬吊。特殊情况下,如开颅时铣刀误撕裂骨窗缘硬膜,关颅时若确定无法进一步扩大骨窗显露硬膜缘,建议先沿骨窗缘间断打孔,将硬膜经骨孔直接缝在骨窗缘上,再用骨蜡将骨孔封闭,并将还纳的骨瓣尽可能靠近该侧骨窗缘,尽量缩窄骨缝。
(四)自体组织缝合
颅底修补常采用自体组织,包括带蒂肌肉瓣、鼻中隔黏膜瓣、肌筋膜及脂肪组织块等。带蒂肌肉瓣和脂肪组织块通常采取“浴缸塞”式填塞方法修补颅底硬膜缺损,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缝合加固。可选取创面四周间隔相近的多点,将自体填充材料与硬膜缘进行间断对位缝合,推荐使用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采用肌筋膜做硬膜替代材料进行颅底硬膜修补时,应参照前述正常硬膜修补的原则与方法,多点固定后采用连续或间断缝合的方式,达到无张力的水密缝合目标。当缺损部位位置深在(如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区)且空间狭小时,推荐选择5-0或6-0单股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并借助显微吻合器械完成缝合操作。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野狭小,周围重要结构众多,鼻腔操作通道狭长,多使用较长的枪状器械,其缝合难度较大。对于反复修补的颅底缺损且不能使用完整的带蒂组织瓣时,或缺损面积巨大、带蒂组织瓣不足以完全覆盖时,可将脱细胞真皮基质人工硬膜、肌肉筋膜、鼻腔黏膜或带蒂组织瓣与颅底硬膜缝合,即使不能达到水密性缝合,也可起到固定修补材料、抵抗脑脊液搏动性压力及加速血供重建的作用。推荐使用6-0聚丙烯不可吸收缝线或含抗菌剂聚对二氧环己酮单股长效可吸收缝线,因其具有直径细、强度高及表面光滑的特点,其用于神经内镜颅底手术缝合,不易撕脱菲薄的颅底硬膜,并且易于推结,适合神经内镜下缝合使用。切开硬膜时注意保留硬膜边缘,以便用于缝合使用,避免过度烧灼硬膜造成挛缩,导致缝合困难。在视神经管、鞍旁颈内动脉附近缝合时,保留硬膜缘尤为重要,可以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打结时可以在鼻腔内双手利用枪状持针器和辅助抓钳完成操作,但在深部狭小区域操作时,将缝针夹在持针器最适当的位置传递缝针有时难以快速完成,建议选择在鼻腔外打结后将线结推向术区并收紧,3~5个滑结后就能有效固定。随着神经内镜器械和颅底重建材料的不断改进,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的难度将逐渐降低,适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五)骨膜缝合
对于额部骨瓣等部分小脑幕上的开颅方式,为了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可行骨膜缝合,多采用间断缝合的方式,针距以1cm左右为宜。推荐使用2-0/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
(六)肌肉缝合
肌肉缝合的原则视部位不同略有差异。缝合颞肌时,不必缝合过紧,针距以2~3cm为宜。缝合枕下肌肉时,需严密缝合,从而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降低伤口愈合不良带来的影响。肌肉缝合可根据不同的厚度和术者的习惯选择不同规格的缝线,推荐使用0号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新近出品的0号或1号含抗菌剂鱼骨倒刺线可连续缝合肌肉。需要注意的是,肌肉缝合过紧可导致组织坏死或严重的术后疼痛。
(七)帽状腱膜缝合
帽状腱膜是连接皮肤和颅骨骨膜之间的一层特殊结构,是神经外科手术缝合需特别对待的组织层次之一。帽状腱膜的完整缝合对降低切口张力、减少切口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严密缝合帽状腱膜、保持皮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有助于减少脑脊液漏出形成皮下隧道,进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多采用间断缝合的方式,并进行反向缝合处理,以包埋线结,针距以0.5~1.0cm为宜,推荐使用2-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还可使用可吸收螺旋倒刺线行连续缝合。帽状腱膜浅表的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无法提供结构支撑作用,且损害后影响皮肤血供,因此建议尽量少涉及。若缝合时过多带入额外组织层,会影响更浅层组织的精确对合。
(八)皮肤缝合
皮肤缝合应考虑相应的组织区域。一般情况下,在愈合过程中,皮肤的抗拉强度恢复较为缓慢。皮肤缝合的目的是防止皮缘外翻、恢复皮肤原有的张力和头皮的完整性,从而降低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概率。多采用间断缝合的方式,针距约为1cm,推荐使用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对于乳突等肌肉覆盖薄弱的部位,建议行加密缝合,以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风险。为了减少术后拆线的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推荐使用4-0聚糖乳酸910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对于颅脑创伤切口及颞浅动脉搭桥切口等“层次缺损切口”,建议全层缝合。对于复发的二次手术切口,推荐使用4-0不可吸收缝线,并相应延长拆线时间。
0 5 儿童患者的缝合技术注意事项
因儿童患者身形较小、肌肉欠发达、皮下及皮肤相对薄弱,故缝合技术要求更高。相较于成年人,在遵循神经外科缝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更加注意缝合材料的选择、缝合的严密性及缝线打结的力度。
硬脑膜要注意缝合的严密性,尤其是行后颅窝入路开颅的患儿,应根据硬脑膜的张力选择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推荐使用4-0不可吸收聚酯缝线缝合硬脑膜。
肌肉缝合推荐使用0号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进行间断缝合。针线一体且缝针弧度较大的0号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适用于较厚层肌肉的全层缝合。肌肉缝合完毕后,由于浅层筋膜的张力较高,需单独进行缝合。对于小脑幕上开颅不涉及肌肉层的部位,帽状腱膜的缝合可根据患儿的年龄不同选用合适的缝线规格,推荐使用2-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
皮下组织层的缝合可根据患儿的年龄不同选用2-0/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
头皮缝合的选择较多,目前多采用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其对于不配合的幼龄患儿具有无需拆线、可自然降解的优势。根据患儿的年龄不同也可选用4-0可吸收螺旋倒刺线。
脊髓脊柱疾病患儿的硬脊膜缝合推荐使用5-0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行连续缝合,并确保缝合的水密性;肌肉和筋膜缝合推荐使用0号/2-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线行间断缝合;皮下缝合推荐使用4-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间断缝合;皮肤缝合推荐使用4-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对于脊髓脊膜膨出的患儿,当椎板裂孔直径>1.5cm时,缝合前应对筋膜层进行纵向松解,以减小缝合张力,必要时可翻转肌层形成带蒂肌瓣覆盖于椎板缺损处,在缝合皮下脂肪层时,建议同时穿透深部肌层以消灭皮下死腔。
0 6 开放性颅脑创伤缝合技术
开放性颅脑创伤的清创缝合应尽量在伤后6h内进行。在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的条件下,建议延长至伤后48h。手术越延迟,伤口感染的概率越大。缝合前将异物、失活组织和凝血块清除,冲洗干净并彻底止血。术中尽量减少明胶海绵及其他异体材料的使用。若硬膜破损严重,可扩大骨窗找到硬膜边界,采用自体筋膜(如阔筋膜)进行修补。自体硬膜推荐使用4-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连续严密缝合。由于是开放伤口,有感染的可能,使用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理论上更有优势。
处理开放性颅脑创伤时,应注意对皮肤、皮下、肌肉及筋膜组织的评估。需评估皮肤、皮下组织状态,若无血运、皮肤或皮下组织颜色发黑及重度污染,则应去除这些组织;肌肉和筋膜组织也要求进行同样的评估,并去除失活和损伤严重的组织及异物。分层缝合肌肉、筋膜、皮下和皮肤。须封闭死腔、彻底止血,并放置引流管。建议适当延长切口,增加显露,以减少缝合的张力。
延期清创术是指对伤后4~6d的开放性颅脑创伤进行清创缝合。早期清创不彻底是其主要原因,此时创面多有感染的迹象,不宜进行过多的外科处理,主要是清洁创面、改善引流条件、放置引流管;若创口过大,可于清洁创面后全层缝合创口,以缩小创面,并保持引流通畅,待创面条件良好后全层减压缝合头皮创口。推荐使用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间断缝合。若开放性颅脑创伤已逾期1周,可出现严重感染、局部脑膨出的现象,此时应保持创口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敷料,在全身支持的同时应用敏感抗生素,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争取分期植皮消灭创面。
0 7 脊髓脊柱后路手术缝合技术
(一)软膜缝合
脊髓髓内肿瘤切除后或脊髓空洞分流术后,通常需将局部软膜闭合,以恢复正常解剖结构。由于软膜相对菲薄且紧贴脊髓,缝合时可将两侧脊髓组织拉拢聚合,恢复正常位置即可。须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软膜撕脱。缝合手术应在显微镜下进行,采用显微针持配合无创镊对软膜行间断缝合,建议针距为5~7mm。推荐使用7-0单股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
(二)硬脊膜缝合
硬脊膜的严密缝合对防止脑脊液漏至关重要,其闭合原则与硬脑膜相同。缝合时应保持一定的缝线拉力,避免切口闭合松弛造成的脑脊液漏。硬膜完全闭合前,可用软套管针在硬膜下打水,测试硬膜缝合的水密性。推荐使用不可吸收缝线或5-0含抗菌剂聚对二氧环己酮长效单股可吸收缝线在显微镜下行连续缝合。
(三)肌肉层缝合
脊柱后正中入路涉及的肌层主要止于椎板、棘突两侧、关节突关节及横突,若术中保留或复位了椎板及棘突,则需在棘突的止点重建肌肉。采用缝线穿过两侧肌肉与棘间韧带,以间断缝合的方式进行此解剖层次的闭合。若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椎板与相应棘突已完全切除,则势必要将两侧肌肉向正中拉拢后缝合,以填补硬膜外原有椎板和棘突所在的空间,避免出现深部空腔,从而影响愈合。须注意两侧肌肉的准确对合,避免组织错层,为闭合筋膜层提供良好基础。推荐采用1号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进行间断缝合。考虑到肌肉愈合对血供的要求,在缝合过程中应避免缝合过紧导致肌肉切割损伤或出现血运障碍而导致肌肉坏死的情况。
(四)筋膜层缝合
筋膜层的缝合要求头尾端不留死角,针距一致。因切口延长显露而导致筋膜层切口边缘缩至皮下组织时,可将筋膜层缝合至棘上韧带,以保持其深方肌层的连续性。推荐使用1号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间断缝合,或1号含抗菌剂压制型鱼骨倒刺线行连续缝合。
(五)皮下组织(脂肪层)缝合
皮下组织可连带部分筋膜层及皮下真皮层一起缝合,该解剖层次的完全闭合可避免切口内积液聚集的出现。该层次的对合整齐可使皮肤完美对合得以实现,其在二次手术的瘢痕切口缝合中尤为重要。推荐使用2-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间断缝合。
(六)皮肤缝合
皮肤缝合须将皮缘聚合起来,而非提供较大张力去拉拢皮缘。皮缘张力越大,术后越易出现手术切口瘢痕扩大。推荐使用3-0聚糖乳酸910含抗菌剂可吸收缝线行间断缝合,或3-0可吸收螺旋倒刺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皮肤粘合带或皮肤缝合器亦可用于闭合该解剖层次。
共识执笔
薛湛、李达、吴量、李欢、李德志、王嵘、王亮、田永吉、刘伟明、贾文清、吴震、贾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储忠(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葛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共识专家组成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吉宏明(山西省人民医院)、贾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姜晓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蓝胜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维平(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如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中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马文斌(北京协和医院)、牛朝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屈延(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吴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建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骏(中日友好医院)、杨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岳树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家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正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钟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祝新根(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