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医院双城记01

2022
10/10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时至今日,发现电影就是电影,现实特他妈骨感,骨感的都硌手。


狄更斯的《双城记》里有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放在医院里,恰恰合适,因为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削尖了脑袋,来应聘同一家医院。但同时,又有将近一百人,骂着街在医院里辞职了。而我,就是前者的一百人之一……

01、那一年,我毕业了。

头顶着中国最高医学学府最低学历的我,来到了一家当年连自己都不熟悉的医院面试。说真的,除了听说过这地方心脏科最牛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包括地理位置,都是偶尔逛街买菜才知道,哦——这地方还有家医院?

面试那天,除了例行公事般的参与笔试,面试等,颇有戏剧性的是英文面试,之前自己准备了英文介绍和一些专业英语,考官饶有兴致的问了我几个英语问题,说实话,除了前两个勉强用德语水平的英语回答了之后,后几个问题,没懂人家说什么(那会儿英语真的没好好学,当然现在也不咋地)。就当自己都觉得这轮考试可能直接被pass 了的时候,考官手机响了…天助我也,哪个神仙姐姐这时候帮我呀?考官给了我一个通过的手势,让我顺利的通过了这一关。

接下来,应该是专科面试,我面试的科室是抢救中心急诊科。这个除了受乔治克鲁尼的《ER 》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读书那几年,演《重案六组》那帮人演了一部叫《无限生机》的医疗剧,当然也有李幼斌出演的《永不放弃》这些现在看来不是很专业的专业医疗剧的影响。我毅然的提出,我去急诊。

在我家人看来,这地方好累,在我看来,这地方好酷。当年面试,还有个小波折,心外科知名教授在面试会上,一眼相中了我,颇有诚意的和我谈了两次话,目标只有一个,希望我加入他的团队,而那时,我死心塌地的决定去急诊,甚至还说出了“不让我去急诊,我就不签合同。”这样的狠话,现在看来,那会儿除了年轻也没什么了。最后,教授对底下人说,这小子太偏执,属于基本有病,鉴定完毕。于是也就放弃了对我的循循善诱。

6月30日,我应该会一直记着这天。我来急诊报到了。然而,等待我的,是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当然,还有其他的值得纪录和感动的……

这样,我就到了这家号称全国数一数二的心脏病见长的综合医院急诊科报到。时隔多年,我才知道,我效力的俱乐部和我之前做学生时候,短期租借(实习)的阜外医院俱乐部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总体的感觉,没后悔拒绝阜外医院的面试,也没后悔当初选择来到这家俱乐部,但总之,还是有后悔的地方,怎么说呢?那句诗写得好,“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来到了三环医院这里的上班,第一天就接受了犹如入教一般的洗礼。我记得我穿着上学时候的白大衣打着领带进的科里,科里人像看小怪物一般看着我,后来有人告诉我,别穿的那么整齐,第一,科室文化没有这样,包括副主任也就是穿个衬衫,不打领带;第二,急诊打架的时候,打领带容易被别人抓住更容易,吊打起来给别人提供方便。后来我留心观察过才发现,新的俱乐部果然不穿衬衫,男大夫出专家门诊,夏天居然穿个大短裤,更确切地说,是大裤衩,上半身换一个跨栏背心,一件肥大的白大衣套在外面,老远一看,跟没穿衣服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大夫是因为有病人,让人家从澡堂子里提溜出来的,来不及换衣服,就套个白大衣急急的看病人。

主要负责人做下来找我谈话,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我说,好好上班,把试考过了。那好,你是从协和医院毕业的,那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不要把协和的一些习惯带过来,我们比不了协和,所以,你会觉得不适应。去吧,我带你去你的岗位上。

于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叫"流水"的地方,就是所有病人来看急诊,经历了第一站分诊,到达的第二站。来到这个地方,就一个赶脚——乱,出奇的乱。

我没见过卢旺达的难民营,生的晚也没赶上76年地震的时候,救援队什么样,但是,在这里,可算是知道什么叫做"感同身受",基本比西客站还乱,比早高峰的公共汽车人还多,一平米能站13个人,当然,基本都是躺着,坐着,半卧位的病人……

我在一间半开放诊室里见到了我正式职业生涯中第一位带教老师,时至今日,我见面叫她,还习惯喊师父,我和师父是在拌嘴,斗气,磕碰中度过了那几年的日子,后来我们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急诊,机缘恰巧,我们又来到了同一个科室。只是,岁数大了,经验多了,人也奸了,早就不拌嘴了,剩下更多的是胡扯淡似的聊天,不过我曾经一怒之间对他说的狠话,最后还是实现了,当然,这是后话……

师父给我逐一引荐了今天上班的同事,两人一组,阳美女,身材高挑,气质优雅,带着一副文艺女青年用的红黑相间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另外一个,个子不高,但是,一看便知,精明过人,叫玛丽。于是乎,当我的专业进步到和玛丽持平的时候,他们都喊我超级玛丽。

我作为加强班被安排工作,工作时长8am -4pm ,主要的工作是做心电图,帮着测量生命体征,帮助给抢救室送病人,不是转运医生,是转运担架工人。第一天上班,便体会到了三环医院的忙碌,协和也忙碌,但是,总体是看疑难杂症的,而且深处市中心,没有太多的居民区,最多也就是周边香港老李的写字楼里,小白脸或者小白领昨晚因为发工资或者失恋吃多了,喝多了,闹个胃肠炎什么的,当然更多的,是接受120或者999的转运过来的危重病人。

到了三环医院才知道,不光有转运的危重病人,周边居民区极多,少说常住人口得几万,每天老年人的慢性病,年轻人的突发急症,周边人的闲得蛋疼,都会有事没事跑到急诊看看,最逗的两个是一个老哥拉稀拉了一多礼拜,串亲戚的时候发现这有家医院,跑过来花5块钱看看。还有一个,病人今年58了,24那年,胸前区不适过一次,今天路过这里,慕名已久,过来看看……主要也搭上,那个年代还没医改,看病很便宜,基本上成本也就5块钱,还大部分都是医保报销的。

跟着玛丽和阳美女盯了一天的班,他们四点下班了,而我,习惯性的留了下来,帮夜班再干点活,目的是尽快熟悉业务,不过这一举动,很多人觉得反常,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这个习惯,都是到点下班拎包就走,最好没到点也让走。

那时候,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早点进抢救室,因为觉得那个地方才是急诊,好酷,比在外面看头疼脑热,拉肚子蛋疼好多了。才特别像乔治克鲁尼演的《ER 》。当然,时至今日,发现电影就是电影,现实特他妈骨感,骨感的都硌手。

待续......

作者: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  王建愉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急诊科,心脏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