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的“罗氏”,IVD和医药企业的双向奔赴!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宝太生物2021年营收154亿,位列国内IVD首位。而在2021年中,宝太生物不仅营收创新高,还进入了新的领域,开启对罗氏诊断的追赶。 在新冠疫情中,宝太生物是一家大黑马,接连拿到海外的订单,营收利润也实现跳跃式发展。 有了足够的资金后,宝太生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2021年宝太生物宣布进入了医药领域,在厦门投资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并且与阿诺亿元达成多款化合物的技术和商业合作,包括阿诺医药拥有的对“AN4005”、“AN3025”在内的多款产品在全球、大中华区以内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 2022年8月8日,宝太制药(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至此,宝太生物体外诊断+医药双业务模式正式成立。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宝太在刻意努力追赶,IVD行业都爱对标的龙头——罗氏集团也是医药+体外诊断双业务模式。 而且除了宝太生物外,近几年IVD公司进入医药领域的节奏在加快。 2021年5月热景生物,增资舜景医药,进入治疗性抗体项目。2022年2月,成立北京禹景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将聚焦活菌药物研发,针对肠道微生态与多种代谢和免疫疾病进行药物开发。
2021年安图生物控股股东安图实业成立了德迈药业,也正式进军医药行业。 不过药品研发不易, 医药界的有个双十定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投入。 这投入对于普通的IVD企业来说确实难以承受,而反过来,从药企进入IVD领域则显得相对容易,国内已经有不少药企已经尝试了。 成立于1994年的复星医药,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第二年便收购了复星长征34%的股权,复星长征是早期非常知名的生化试剂公司。另外复星医药还投资了亚能生物,亚能生物成立于2001年,常年深耕于分子诊断领域。 2021年复星医药营收390.05亿元,医疗器械和医学诊断营收59.38亿,占比15.22%。 2021年5月18日,“复星长征”正式更名为“复星诊断”,复星医药的体外诊断业务走向更专业的发展。
丽珠集团 ,成立于1985年1月,下属的丽珠试剂成立于198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一批IVD试剂公司,丽珠试剂的酶免、自免产品在检验科有着较强的知名度. 近几年丽珠试剂的营收常年维持在7个亿以上,丽珠集团也在2020年8月计划将丽珠试剂单独拆分上市。
乐普医疗 ,旗下有乐普诊断(自产诊断试剂)、烟台艾德康(大型检测设备)、爱普益生物等多家体外诊断公司,乐普诊断2018-2019年营收为2.2亿、2.7亿,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营收大幅增加至5.22亿元,同年7月乐普医疗也计划将乐普诊断分拆上市,但后来因与其他子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暂缓。 除了这些医药公司外,还有一些医药公司根据自身医药产品也拓展了配套的体外诊断产品。
比如中枢神经药物的龙头——恩华药业,在2018年也成立上海恩元生物,专注于中枢神经领域相关疾病的精准诊断,2019年与ThermoFisher达成合作。目前已开发上市6项诊断产品,另有20余项在研产品分别处于不同的研究阶段。专注于HIV治疗的艾迪药业,同样也有开展HIV检测业务。 肿瘤创新药企基石药业,2021年发布泰吉华®(阿伐替尼片)伴随诊断试剂盒,强势进入伴随诊断领域。 国内的体外诊断和医药公司,从相向的两个方向,拓展着医药+体外诊断业务。也许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但罗氏在行业还是“神”一样的标杆存在。 2021年,罗氏集团营收达628亿瑞士法郎(合680.9亿美元),比2020年的583.2亿瑞士法郎增长8%。诊断部门销售额为177.6亿瑞士法郎,比2020年的137.9亿瑞士法郎增长29%。国内这些企业与罗氏的还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的。 罗氏已经成立100多年了,体外诊断业务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国内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最长也就30多年,拿现在国内的企业和罗氏进行对比也许不太公平,不过按照国内现在医药和体外诊断的发展速度,给予国内的这些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时间,相信终会有公司能完成追赶并超越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