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迄今为止共获得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涵盖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领域。
把霍金、费曼和杨振宁这几个现当代的物理学家放在一起比较,谁更伟大?应该是很多物理爱好者都有想过的问题吧。
2022年10月1日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100周岁生日。
搜狐视频联合高山科学经典、抖音于9月30日特别举办“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节目,为杨振宁先生庆生。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等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他的个人故事,让大众更深入了解了这位科学泰斗的传奇人生。
张朝阳谈到“霍金伟大还是杨振宁伟大”这个问题时表示,肯定是杨振宁更伟大。“这不算一个问题,(霍金与杨振宁)不是一个Level(水平)”。
张朝阳称,可能是霍金对大众的传播更好。在张朝阳心中,物理学家排行榜,杨振宁第一,费曼第二,第三才是霍金。当天的活动中,张朝阳还说,物理理论的建立和后来产生的巨大应用,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生产力,这种奇迹般的事情,应该成为后来人的一种通识,学习科学,了解物理之美、了解数学之美,应该成为一种风尚。杨振宁先生迄今为止共获得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涵盖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领域。由他所发现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预测粒子规范,更是间接使得7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中国获诺奖第一人”。
他不仅是一代物理大师 也是哲学家与艺术家
刘钝表示“杨先生对当代物理学的思考是很有哲学底蕴的”,比如杨先生曾用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三个主旋律来概括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用一两个关键词对泡利(威力)、费米(稳健、有力)、海森堡(深刻的洞察力)、狄拉克(笛卡尔式的纯粹)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进行尝试性对比,这种高屋建瓴、高度凝练的洞察“不自觉带有哲学思考”。
刘钝还提道,“杨先生非常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对西方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不同流派的特点均能发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杨先生不仅深耕物理学,还是文字练达的中文写手、洞悉历史的观察家、哲学思考者,也是情趣高雅的艺术鉴赏家。
朱邦芬讲述了他对杨先生品位和风格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杨振宁能够成为一代大家,是因为杨先生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有独立的思考,能够用简洁的风格反映他深刻而清晰的思想。
他对后辈友善不吝教诲 宛如学术灯塔照亮科学前行者们
与杨振宁有过交集的学术后辈们,无不夸赞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在他们眼中,杨先生既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慈祥平和的老先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教授分享了撰写这本书的细节:“我当时住在杨先生家附近,他一有时间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就去他家采访他。”杨建邺前后采访杨先生半个多月,杨先生还送了两本记录了他全部科研文章的文集给杨建邺,这才有了《杨振宁传》的诞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是杨振宁的博士研究生,对他而言,杨先生不仅指导学术理论及科研方面,也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与感受,一次杨先生看到他办公桌贴女儿的照片,还问他是不是很想家,让他颇感温暖。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回忆了自己和杨先生的交集,2005年他向杨先生报告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工作,杨先生虽然高龄,但对于新鲜事物却充满好奇,并且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杨先生的鼓励更是让潘建伟感受到了大师对年轻一辈的教诲和友善之心。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孙昌璞分享道,“杨振宁先生在国内非常需要重量科学家的时候回到祖国,给国内带来很多建议,并且引进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对国内的科学发展,杨振宁先生也以非常较真的态度去支援。曾出国留学的张朝阳也感同身受道:“这种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愫是人类朴素的情感。”
他的理论贡献是全人类的财富 了解科学之美应该成为风尚
作为“物理科普大咖”,张朝阳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永乐也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杨振宁,并且分享了关于知识科普与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态度。张朝阳回忆,正是因为深受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影响与激励,学生时代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一路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赴美留学继续深造。而今重拾物理,搜狐视频开播《张朝阳的物理课》,既是初心更是兴趣。
“我对杨先生几乎是一种膜拜。”在张朝阳看来,杨振宁先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投身于科研行动的勇敢性,非常值得人们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可以创造顶级的贡献或者是最伟大的贡献,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他表示,百年来物理学家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如此精微和深刻,这些理论及其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了解科学、了解物理、了解数学之美,应该成为一种风尚。”张朝阳称。
李永乐则讲解由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学家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探讨了物理学中的对称和守恒的关系,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杨振宁先生对科学的突破性贡献,他的理论贡献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李永乐也谈到了科学教育,他认为可以用更加多元化的方法来选拔出有特质的孩子,挖掘他们某个方面的天才特质及潜能,他希望在教育上能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