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当声音逐渐远离,你是否真正走进爸妈的听障世界?

2022-10-05 16:35   福建卫生报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里,听力障碍成为了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的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

你是否接触过听力障碍的老年人? 你是否因为他们听不清 而感到不便,甚至厌烦? 当交流受限即将突破自己的忍耐时, 你是否又曾冷静过, 去细细感受听障老人内心的酸甜苦辣?

听障带来的并不仅是生活不便

因为年轻时的一场病,孙大爷的世界从此少了许多声音。听不清时,他会下意识有一些动作,比如身子往前探,关注说话人的嘴型和微表情。他也会有一些习惯,比如看电视时调静音,看“哑剧”,以免过大的音量令家人反感。 听不清的不便,给孙大爷带来许多麻烦。上营业厅充话费,再耐心的客服也扛不住他好几遍地问。去医院看病,医生交代的医嘱,他也只能听到只言片语几个词。

无奈,出门都得有老伴这个“耳朵”陪同。“生活几十年了,只有她的口型我最熟悉。” 听不清的不便,也给家人带来了烦恼。“最怕出门忘带钥匙,有时敲半天门,打好几通电话,老头子在屋里愣是没听见,可急死我了。”说话间,老伴数落地看着孙大爷。 听不清别人说话,又不好意思总让人重复,孙大爷有时只好“啊啊啊”、“嗯嗯嗯”地回应,假装听见。大家聊天,人说这个,他回那个,大家“哗”一笑,特尴尬。看到大家说得好高兴,他脸上一阵落寞。

当社交近乎于零,孙大爷与外界的沟通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喝水等一些必要的交流。 但兴致来了,他也会和儿女们唠嗑往事,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当然,这种情况多是他自顾自地说,那抑或是他内心深处对交流的渴望。

缺少声音刺激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和很多听障老人一样,76岁的王奶奶从没想过要给自己配个助听器。 家里谈什么事儿,王奶奶一问,小辈们懒得解释,总是搪塞过去,逐渐地,家人在一起聊天,老太太也不喜欢掺和,搬张小板凳坐在一旁,默默看着就不敢说了。 新的信息输入减少,久而久之,老人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远。   直到最近几个月,女儿发现原本精明的王奶奶变得有点“懵”:反应迟钝了,上顿饭吃的是什么转眼就忘,甚至有时把家人的名字也弄混了。带母亲去医院一检查,原来是患了阿尔兹海默症。

很多人不知道,听损早期不干预,会从听不清变成听不懂,最终有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症。 事实上,声音已经不只是物理信号,它还是信息,是快乐、喜悦、悲伤、危险……是对大脑源源不断的刺激。

有时“听得到”也烦恼

正因为声音如此珍贵,当那些失去听力的人第一次戴上助听器的瞬间,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震颤的快乐。

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开心,那种听到人说话,可以与人交谈,与世界产生连接的喜悦。 不过,当生活从“听不到”变为“听得到”,一些烦恼也随之产生。 “想听的话听到了,不想听的话有时又挡不住。比如儿媳妇和孩子每晚因为作业争吵的声音,还有周围一些邻居‘背’着我议论我的话。”王大妈坦言,“这些话语听起来不舒服,心里反而堵得慌。” “太吵了,一天到晚耳朵里都是各种‘嗡嗡嗡’的声音。”戴上助听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许大爷当初的欣喜已渐渐转变为了烦恼。因为受不了耳边各种嘈杂的声音,最终,昂贵的助听器被许大爷束之高阁,他也回归了“清净”。

老年人听障问题形势严峻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数据里,听力障碍成为了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的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 但对于声音的流失,一些业内人士显得比听障老人更为焦虑。 郭浩伟是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听力师,在他接触的听障患者中,老人占了很大比例。 

郭浩伟说: 人上了年纪后,往往是慢慢失去声音的,最初声音的消失,老人往往还浑然不觉。 能来医院就诊的,往往是听力障碍较严重的老年患者,生活已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如果他们能提早干预,改变生活状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有望延缓听障进展的。   除了对轻度听障的忽视,国人对助听器的接受度显然不高,助听器的使用率在中国只有5%至1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0%水平。 

省立医院、省老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生叶青分析 

认知不足是一个关键原因,觉得人老耳聋眼花自然而然。加上助听器价格贵、使用麻烦和外观不佳等都会使老人拒绝助听器。 无法适应助听器,是很多老人拒绝助听器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佩戴助听器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比如佩戴初期应选择安静的房间,然后再到小区、公园等比较复杂的环境,最后才到大街、超市等复杂的噪音环境中试戴,这是细水磨合的功夫。   

郭浩伟说: 就好像配眼镜前验光一样。在选购助听器前,也需要找专业机构的验配师检测自己的听力曲线。   然而,中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较大缺口,许多听障老人较难得到专业的验配服务,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也使得助听器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记者手记:听障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       

听障老人生活不便、内心失落,助听器使用率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在它背后,还有当下社会许多人对老人听障问题的普遍忽视。 比起对听障儿童的关心,家人对听障老人的关心远远不够。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帮助他们,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们一个助听器,甚至觉得连配助听器的必要都没有。 老年听障不仅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及时救治,更需要家人和社会关注。如何唤醒全社会对老人听障问题的重视,提升听力健康科普、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帮助听障人群更好融入社会,尤其是数字社会,是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背景下一个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要解决包括听障在内的老龄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满足听障老人需求。毕竟   一个可以聆听欢声笑语的晚年,显然更幸福。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陈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助听器,听障,老人,听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