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Hypertension: 把中国老人的血压降低至130/80mmHg以下?
每日毅讯
SPRINT及STEP研究等相继发现:将老年人的血压控制到130/80mmHg以下或更低,可带来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减少。然而,面对目前我国16.8%的高血压控制率,是否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将所有老人的血压控制在这个水平以下?这一直以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近期,在Hypertension杂志发表了来自阜外医院蔡军教授团队做的模型分析,他们从经济学成本效益模型上论证了以130/80mmHg为控制目标的成本与收益。
研究者利用STEP研究人群微观模拟了10,000个60-80岁的中国老年人,基线收缩压高于140mmHg。
主要终点是两种降压目标(<140/90mmHg和<130/80mmHg)的成本效益比。次要终点是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血管死亡。
研究结果发现:该模型模拟了整个生命周期,强化治疗组(<130/80mmHg)有36.88%的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而标准治疗组(<140/90mmHg)有41.28%的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
强化治疗组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数QALY比标准治疗组患者平均高了0.16,并且平均每增加一个QALY的成本为12,614元人民币。
大多数模拟结果表明,强化治疗对中国老年人具有节约成本作用(均低于72,000元人民币的支付意愿门槛[1×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2%-95%)。敏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毅讯点评
通过一系列的RCT研究目前明确了130/80mmHg的降压目标是更加合理的。本研究基于中国STEP研究人群的模拟分析,又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国老人中进行强化降压的经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相较于2017年在PLOS MEDICINE发表的基于中国CHARLS数据库的模拟分析,在全国降压药物4+7带量采购基础上的,每个QALY获得需要支出的费用从2017年的3.6万元降低到了现在的1.3万元。
然而,经济学的算账和社会学的成本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换而言之,不是我们有了低廉的药品,更低的降压目标,人群血压就可以直接朝<130/80mmHg而去。这其中,还需要无数医务工作者不断地自我宣教、并将这些理念准确地传递给患者,增加全民130/80mmHg血压目标的意识,增加药品的可及性,提高全民对降压药物的依从性。
总之,实现<130/80mmHg的理想血压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笔者近两年在做的SIMPLE居家高血压管理研究也是希望在数字健康领域找到慢病科学管理的可行方案,并将之不断推广,在推广中不断修正和提高。
参考文献: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77835/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高血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