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茯苓
中药名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苏颂谓:“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据历代本草所载和《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的附图,说明茯苓古今药用品种相同。
来源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2022. 9
植物学性状特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常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长环境
茯苓寄生于松树根上,野生或栽培,喜生长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
产地分布
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采收加工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生用。
药材性状特征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茯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病证
1. 水肿: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2. 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
3. 脾虚泄泻:茯苓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
4. 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注意事项
虚寒精滑者忌服。
附药:茯神、茯苓皮
1.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煎服,9-15g。
2.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善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煎服,15-30g。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年版
· 2.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 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 3. 高学敏. 《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版
· 4.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投稿:药学部 王慧第
编辑:袁宝
审核:党总支宣传委员 周诗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