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协和保持自己的优点,精益求精,永争第一。希望年轻人任劳任怨,说真话,说实话,做个有协和文化的好医生!
人物小传
董怡,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著名风湿病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家政系,1951年转入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7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风湿免疫学组,后正式成科。1980—1981年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赴英国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访问学习。1993—1997年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董怡从事临床免疫及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数十年,她探索多种自身抗体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提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1992—2000年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1996—2000年任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1999年创建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并担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主编专著《干燥综合征》,曾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辑、顾问。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APLAR终身荣誉奖,2011年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2015年获APLAR大师奖,2017年在国之名医评选活动中获“国之大者·特别致敬”称号,2019年获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名医”称号。
精彩瞬间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访谈节选
一生的事业从协和起步
李苑菁(以下简称“李”):董老师,请谈谈您的成长经历。
董怡(以下简称“董”):我是上海人,1932年2月出生。父母给我取名字的时候希望我一生都能很快乐,所以取了“怡”字。
我小时候是在上海度过的,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父母工作有调动,在我6岁时,全家搬到了香港。那会儿我还没上学,母亲就把我送到家对面一所天主教的嬷嬷学校念书,他们那儿叫Convent[1]。
后来,香港也沦陷了[2]。我父母觉得不能再在香港待下去,我们又去了重庆。从香港去重庆,这条路是很难走的,日本人老是设卡,走得非常辛苦。我在重庆待了三年,大概也就念了两年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又回到上海。
回上海后,我在中西女中[3]完成了中学的教育。那是一个教会学校,特点就是很重视英语教育。后来我念的大学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学的内科。
我家里虽然没多少钱,但父母还是倾尽所有,让我们兄妹四人都念了书。生活方面就差一点,穿衣穿得将就一些。
▲1947年6月,董怡初中毕业照
李:您从小就想当医生吗?
董:其实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没有很大的志向,不像有的人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学医。我高考时,一下子考了三个大学三个方向,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燕京大学的家政,还有圣约翰大学的护理。
我那时候觉得要出去看看世界,就跑到北京来了,念了燕京大学的家政系。但是过了没多久,燕京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把各个系合并到其他学校[4],我就转到上海医学院[5]去了。我在燕京待了一年左右,然后到上海医学院,五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
▲董怡(右二)与同学在上海医学院门前合影
我觉得我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事业,或者说我心里想要做点什么,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还是从到了协和医院开始的。
李:您被分配到协和工作是哪一年?初到协和适应得怎么样?
董:我是1956年分配到协和医院的。从上海一起来的有纪宝华[6]、王爱霞[7]等好几个同学。那时候还没有长江大桥,从上海到北京坐火车具体要坐多少个小时我记不清了,反正很累。
我们心情很忐忑的,因为协和医院名气太大了,还不知道协和接不接受我们呢。但是我们刚到医院的门口,就看见当时人事科的田科长在等着接我们,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还是被重视的,很高兴。
后来,田科长帮我们把行李送到护士楼宿舍,又带我们去内科报到。在那里,我们碰到了内科张孝骞主任。在我们即将担任内科住院医师之前,张主任告诉我们,执行住院医师24小时值班制是为了让我们知道病人病情变化的全过程,并且从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他说:“内科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要在工作里学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我也明白了住院医师是一个非常基础但是却十分重要的阶段。我们就这样,开始了住院医师的生活。
▲1960年国庆,董怡与爱人纪宝华在协和留影
李:协和的住院医师培养有什么特点呢?
董:好多人都说,协和的住院医师是“精雕细刻”出来的,要求很严。很多别的医院也愿意把他们的初年大夫送到协和来轮转一两年,感受熏陶,接受培养。
协和的住院医师会被分配到门诊、急诊、病房等不同地方轮转,有专门的教授管我们,我们定期汇报情况。虽然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是我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作为住院医师,一方面要掌握医生必要的技术,例如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分析病情等;另一方面要自己多学习,多动脑筋,不是问完病史、查完体、写个病历就完事了,还得思考怎么进一步为患者诊治、再完善哪些检查等等。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上级大夫也会提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初年的住院大夫需要跟着教授看门诊,我记得我跟过心内科的黄宛[8]教授出门诊。有一次他看完病人后问我:“为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是一个隆隆样的杂音,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的时候又是一个吹风样的杂音?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当时我根本答不出来,被问着了。我只好到图书馆去看书,先认识心脏的结构,再了解心脏血液动力学,才能知道血液经过不正常的地方所发出声音的区别。上级大夫启发你,但是学习要自己去想,这样才会成长。
做住院大夫是很辛苦的,以前是24小时值班制,每个礼拜只有一个下午可以休息,不用管病房里的所有事情,我们叫作PM off。我在血液病房轮转时,曾经遇见一个病人,因为血小板低而脑出血,那时候治疗手段很匮乏,不像现在可以输血小板。这个病人病得很重,来的时候已经快不行了,家人也都放弃了。正好那一天下午,我是PM off,可我想了想,我还是不要走了,我得守着他,就像张孝骞主任说的,医生需要知道病人病情变化的全过程。所以即使到现在,我对这个病人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李:您是什么时候担任的内科总住院医师?
董:住院医师做了三四年以后就可以做总住院医师,我大概是在1960年左右担任的。那时是两个人倒班,一人值一天24小时,第二天休息,换另外一个人值24小时。
总住院医师的工作非常复杂,等主任、主治医师都下班了以后,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负责,包括业务工作、行政事务等等,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为你担任主治医师做了准备。
总住院医师还要负责挑选大查房的病例,如何挑选呢?一是要选有教育意义的,比如说是罕见病,大家需要了解知道。还有呢,要选需要我们反思的,比如在处理过程中遇见了困难,或者处理得不合适的。我记得有一位病人临床表现非常像胃癌,所以别的地方对他进行了胃癌的治疗,后来这个病人在协和去世了,我们通过尸检发现,其实他患的根本不是胃癌。这个病例给了所有人一个教训:没有恶性肿瘤的金标准、证据、病理结果,绝对不能够按照肿瘤治疗!大查房的病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够我一辈子想了。
▲1964年7月,董怡在协和
李:经历了这些锻炼后,您去了哪个科室工作?
董:我们做完住院医师和一年的总住院医师后,就可以入内科的教研组了。我记得有传染组、呼吸组、心肾组、胃肠组,那时候教研组很少。入组是双方面的,互相选择。我后来去了传染组,在传染组里碰见了李邦琦[9]大夫和张乃峥[10]大夫。
我在协和工作的几十年里,对三位教授印象最深刻。一位是张孝骞主任,他的好多教导我到现在都觉得很受用。另一位是李邦琦大夫,他是传染组的组长,和他共事的这些年,我对他的为人处事感受很深。再一位是张乃峥教授,我从改革开放以后就一直跟着他工作,差不多有20年。
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风湿免疫学组
李:您做完总住院医师后进入了传染组工作,那后来是怎么结缘风湿病学事业的呢?
董:后来呢,就要再提到张乃峥教授了。张教授在1959年被卫生部派到苏联去学习风湿病学。回来以后,他做梦都想在中国开一个风湿病的专业,那时候中国没有。
那会儿国内的风湿病人很可怜的,常常辗转各个科室求医。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一会儿去看骨科,一会儿去看内科,却没有科室能收他。我见过有病人因为血管炎,脚上烂了很大一块。还有的病人因为血管炎,得了特别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他去看眼科,眼科也没办法啊,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张乃峥教授去苏联学习后,后半辈子的梦想就是要在中国成立一个风湿科。可是,他回来的时机不凑巧,有些业务工作不好开展,他也被调到桂林南溪山医院去了。一直到1976年以后,他又回到协和,回到传染组,那时他还是想要成立一个风湿科,而我因为在协和医院看到了好多风湿病人,又了解了国际上风湿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和他的兴趣相同,我们就聊起来了。我跟他说,如果你要成立一个风湿组,我可以跟你一块去。我们两个就鼓秋鼓秋,成立了一个风湿组,开始看门诊。后来又找了一个技术员做实验室工作,早期只有我们三个人。
说到这个过程,我又要提李邦琦大夫了。因为张乃峥教授和我都是传染组的,如果我们另外成立一个组,就不能为传染组继续服务了。而且一开始我们还没有真正独立,还附属在传染组,我们既要看自己的病人,不能把精力放在传染组里,还要占用传染组的床位收治病情严重的红斑狼疮、皮肌炎病人。李邦琦大夫为了医学的发展,非常宽宏大量,不计较这些,分给了我们几张床。他为人很正派,有意见就直接提,从不去争抢,非常淡泊名利,他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86年,李邦琦教授在协和
李:风湿免疫科正式建科是什么时候?建科过程顺利吗?
董:正式建科是1980年,建科时人不少了,我记得主治医师有张乃峥,我,陶学濂,好像还有金瑷,研究生有唐福林、曾庆馀、于孟学等,加起来有十几个人。我们在15楼1层有了一间房间作实验室,虽然大概就20平米,但我们可是如获至宝啊,做实验也在那儿,开会也在那儿。
那时大内科主任是方圻教授,他非常支持,我觉得创科没有遇见什么困难,没有什么阻力,顶多就是缺少空间这种物质上的问题,我们不觉得有困难,大家都觉得我们这个科非常好。
赴英学习,推动学科与国际接轨
李:听说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当初科里派了很多人员出国学习,您去了哪个国家?
董:我是在张乃峥教授的鼓励之下出去的,考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留学资格。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WHO对我们也很支持,每年给资金,提供一些留学的名额。我考取后,张乃峥教授帮我联系了英国的Kennedy Institute of Rheumatology,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
▲1980年,董怡在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那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所,以做科研为主。我在那儿的supervisor是Professor Maini,他研究英夫利西单抗研究了30年,出来很多成果,我很佩服他能够花这么长的时间专注研究。他每写一篇文章,内容都非常丰富,含金量非常高。
我当时觉得中英在风湿病领域的发展上至少差了三四十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你再去看看类风湿的病人,很少有发展到畸形程度的了。这还是要感谢张乃峥教授的高瞻远瞩,他看到了我们缺少的东西,积极和国际上取得联系,带着大家在中国开创引领了学科。
李:在英国学习期间,您主要研究哪方面的内容?
董:自身抗体,那时全世界同行最关注的是自身抗体,已经发现好几种了。张乃峥教授也带着大家在国内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发展得比较慢,也是等到我和科里其他在外学习的同事回国,再加上有新的自身抗体被发现,我们才把自身抗体这方面的工作推进了一步。
自身抗体对诊断自身免疫病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回国以后,干燥综合征的诊治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它已经成了风湿病里面很常见的一种病。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对自身抗体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关疾病的工作。协和最早发现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是在肾小管酸中毒的病人里发现的。因为干燥综合征的病人可以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我们在对病房里的患者进行采血以后,发现他有干燥综合征的自身抗体,抗SSA和抗SSB,这就确诊了。我们再接着做很多研究,才发现中国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其实很多。
再比如说,很早以前内科大查房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病人是腹膜后纤维化,当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治,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腹膜后纤维化。现在我们对腹膜后纤维化的了解很多了,查一下IgG4就知道,而且用激素很快就缓解了。所以说呀,自身抗体对医学发展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1980年,董怡在英国
李:在英国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董:其实很多事情我印象都很深刻。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抽来了血清要进行保存,我出国前实验室的保存方法是把血清统一储存在-70℃的冰箱,每次要用的时候进行提取。但在英国不是这样,他们用小瓶把血清分装成许多个1毫升。虽然我们的实验室现在都是这么操作,但在那个时候,这是很先进很值得学习的。你想想,如果每次把血清化开,抽取出来,再冻起来,血清没几次就会失效了。像这样的小事我印象很深刻,我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很多。
生活上也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我住在地下室,有一次回家发现房间被盗,窗户被打碎了,录音机、现款都被偷走了。那时候出去学习,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1981年,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同事们为董怡(一排右二)举行告别会
李:您在英国待了多长时间?学成回国后开展了哪些工作?
董:我在英国学习了一年,回国后我协助张乃峥教授开展工作。他是科主任,在管理方面思考得比较多,我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多在业务方面发展。
▲20世纪80年代,董怡(前排左一)与风湿免疫科部分同事合影
我回来后筹办了中英风湿病学讨论会,联合英国的专家和国内的学者一起开了这场全国性的风湿病学会议,为198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风湿病学分会打下了基础。
说到国内风湿病学的发展,要感谢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才多了起来,科里的好多同事都受到资助出国进修。除了APL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等都有我们的身影。
国内很多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带头人都是协和培养出来的,有的是从协和毕业的,有的是来协和进修过的。我们不仅在北京办学习班,而且几乎每年都去新疆、内蒙、云南等地区办学习班,这些地方的大夫不方便来北京,我们就自己去,不收他们钱。效果还是挺好的,能拓宽大家的视野,虽然有的人学了回去不能成立一个科,但至少他们知道了风湿病人应该怎么处理。
李:您接任风湿免疫科主任后,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呢?
董:我是1993年接任的科主任。我没做什么工作,说来就是继承张乃峥教授的规划,尽可能地发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我觉得医教研里,医疗是最容易的,作为医生,你只要多看病人,用心地看病,你总能在医疗上创造一些好的事情。但是做研究是很难的,所以我个人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方面。可以说,是协和的风湿免疫科从无到有地推动了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当然,学科的发展不能老盯着几个病,我们还逐渐开展了对白塞病、血管炎等疾病的研究。
我花费精力最多的是筹开2000年的第九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大会(APLAR)[11]。这是第一次在中国风湿病学界开世界范围的会议,非常重要,需要争取资金、筹备会议,甚至提前准备会议的内容。我们花了很多功夫,最后效果也很好。现在中国学者在APLAR里话语权还是比较重的,这是因为国内研究风湿病的年轻人多了,大家贡献了很多成绩,而且我们的临床工作也做得多,临床科研做得比较好。
下辈子也还要做医生
李:您是什么时候退休的?退休之后还经常来医院吗?
董:我是65岁退休的,退休后我就看看门诊,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因为还有病人来找我,我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一直出门诊出到2020年的1月。
▲退休后的董怡教授在门诊
李:从医数十年,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董:哈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成就感,只是我从医这么多年,从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也没亏待过病人,这点我很欣慰!
李:您觉得协和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董:我生在上海,家在上海,毕业时我很愿意留在上海。当初到协和虽然是服从分配,但我真的很感谢协和,她改变了我的人生,给了我很多的智慧,教会我做一个好医生。
我觉得能到协和来,很好。现在叫我回上海我都不回去了,我觉得这儿已经成了我的故乡。
李:您和纪老师都是医生,会不会都很忙?
董:我们两个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同班同学,后来两个人都做了医生,非常忙。
以前,我常常看门诊看到中午一点多,两个孩子年纪还小,只能在家等着我中午从食堂买饭回去。值班的话,我得跟纪宝华商量好,这周我要值班,你尽量不要值班。我们还要下乡,不是他下乡就是我下乡,很难有两个人都休息带孩子的时候。
▲1972年,董怡、纪宝华一家前往上海探亲时留影
但是我觉得一个好的医生,一切都要为病人着想,不能强调一天只工作八小时,这不可能的,病人病情有变化,你就得待在那儿!医生要牺牲很多,朝九晚五是不可能的,当然没事你也可以到点走,但是有事,你就得盯着。
医生是比较辛苦,但是我做了这么多年医生,无怨无悔。有人问我“下辈子再做医生好不好”,我说好,我愿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职业,我的两个孙子也都学了医,我挺高兴,希望他们也做个好医生。
▲2021年,退休后的董怡在家中
李:您对新百年的协和有什么希望?对年轻人有何嘱托?
董:希望协和保持自己的优点,精益求精,永争第一。希望年轻人任劳任怨,说真话,说实话,做个有协和文化的好医生!
注释
[1] 女修会开办的学校。
[2] 1941年12月8日凌晨,在偷袭珍珠港当天,日军入侵香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
[3] 上海中西女中,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于1892年创办,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前身。
[4]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改革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各所大学的家政专业被陆续取消。
[5] 国立上海医学院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后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6] 纪宝华,湖北黄梅人,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教授,董怡的爱人。
[7] 王爱霞,上海人,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教授。
[8] 黄宛(1918—2010年),浙江嘉兴人,著名心脏内科学专家。
[9] 李邦琦(1915—2008年),天津人,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内科传染病专业组组长。
[10] 张乃峥(1921—2014年),河南安阳人,中国风湿病学奠基人。
[11] 董怡教授于1992年至2000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在她的带领下,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经过多次申请,于1997年成功申请到2000年第9届APLAR年会的举办资格。
老专家口述历史专栏
北京协和医院自2017年起设立“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通过对协和老前辈的个人生命史、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见证的学科发展等进行文字、影像的采集和整理,记录和反映协和人秉承传统、励精图治、再创辉煌的奋斗史,梳理医院及各学科的历史脉络,钩沉传奇故事,解构文化内涵,剖析协和百年基业长青的奥秘。协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老专家口述历史专栏”,以访谈录的形式节选老前辈的部分口述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监制:吴沛新
主编:陈明雁
整理:李苑菁
摄影:王鹏飞
摄像:刘玉拴
视频:李苑菁
编辑:董 琳
本文内容节选自董怡教授1次访谈记录。文中部分照片由董怡教授提供,感谢董怡教授家人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