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小肠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来源:麻醉科
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年第7期
小肠移植术受供体来源及免疫排斥等因素限制,发展非常缓慢。截止目前,全世界小肠移植术总数仅4 103例[1],活体小肠移植数据更加有限[2,3]。活体小肠移植因具有较短的移植等待时间、更好的组织相容性、更短的冷缺血时间、更好的受者准备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单位2019年完成7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现将其麻醉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1545-1)。选择2019年在本中心首次行活体、同种异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患者。术前经多学科评估。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无创血压、五导联心电图、SpO2,无法配合的患儿在8%七氟烷吸入镇静后开通静脉通路。
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或依托咪酯0.1~0.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及芬太尼2~3 μg/kg、阿托品0.2 mg/kg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或压力控制模式(小儿),吸入氧气浓度60%,潮气量6~8 ml/kg或气道峰压12~15 mmHg(1 mmHg=0.133 kPa),通气频率12~18次/min,吸呼比1∶2。根据术中PETCO2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ETCO2 35~40 mmHg。B超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及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及CVP。监测BIS、鼻咽温和尿量。
麻醉维持以静脉麻醉为主,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5~6 mg·kg-1·h-1复合瑞芬太尼0.2~0.3 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和芬太尼,根据手术刺激强度间断吸入七氟烷0.5~1.0 MAC,维持BIS值40~60。水浴温毯加热维持鼻咽温度36~37 ℃。
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1~2 μg/kg和止吐药,并B超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0.375%或0.250%罗哌卡因,极限量3 mg/kg),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当患者意识清醒,潮气量>5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可以按照指令做出眨眼等相应动作,反射良好,吸痰并拔除气管导管。连接静脉镇痛泵(舒芬太尼150 μg或氢吗啡酮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1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送ICU进一步观察。术后早期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切皮前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并复合抗真菌、抗病毒;血管吻合期分别先后静脉滴注甲强龙10 mg/kg、抗组胺药盐酸异丙嗪0.5 mg/kg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1.5 mg/kg、免疫球蛋白0.5 mg/kg;移植小肠再灌注后,再次静脉注射甲强龙以及抗排异药他克莫司0.06 mg/h,术后监测FK506浓度并进行调整。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自身前后对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其中患儿3例,年龄(71±56)月,体重(18±10) kg;成年4例,年龄(35±13)岁,体重(63±9) kg。除1例诊断是先天性簇状肠病、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外,余皆为肠坏死术后导致的短肠综合征。7例都由直系亲属捐献部分小肠、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体来源父亲4例、母亲3例)。病史4~48月,术前白蛋白(38±4) g/L。7例患者相关资料见表1。
表1
七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患者资料
序号
性别
年龄
身高(cm)
体重(kg)
病因
病程(月)
术前白蛋白(g/L)
供体来源
1 | 男性 | 61月 | 112 | 18 | 短肠综合征 | 5 | 40.3 | 父亲 |
2 | 女性 | 53岁 | 166 | 70 | 短肠综合征 | 6 | 34.6 | 父亲 |
3 | 男性 | 24岁 | 168 | 50.5 | 短肠综合征 | 48 | 38.0 | 父亲 |
4 | 男性 | 21月 | 70 | 8.5 | 先天性簇状肠病 | 12 | 43.9 | 母亲 |
5 | 女性 | 11岁 | 145 | 28.5 | 短肠综合征 | 10 | 37.5 | 母亲 |
6 | 女性 | 28岁 | 168 | 65 | 短肠综合征 | 4 | 33.5 | 母亲 |
7 | 男性 | 35岁 | 175 | 68 | 短肠综合征 | 12 | 37.1 | 父亲 |
依据手术步骤将整个手术过程分为3期:解剖分离期(Ⅰ期)、血管吻合期(Ⅱ期:腹主动脉阻断为ⅡA期,下腔静脉部分阻断为ⅡV期)、小肠再灌注后的肠管重建期(Ⅲ期)。麻醉总时间(484±70) min,其中Ⅰ期手术分离时间(97±39) min,Ⅱ期腹主动脉部分阻断时间(30±9) min,下腔静脉部分阻断时间(14±5) min。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静脉阻断并吻合,见表2。5例患者在手术室内完成气管导管拔除,手术室内拔管率达71%,术毕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为(18±7) min;2例患儿在ICU完成气管导管拔除,1例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3.5 h,年龄最小的1例患儿(21月)需26 h。
表2
七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术中情况
序号
Ⅰ期时间(min)
Ⅱ期时间(min)
ⅡA期时间(min)
ⅡV期时间(min)
麻醉总时间(min)
失血量(ml)
热缺血时间(s)
冷缺血时间(min)
1 | 102 | 45 | 22 | 18 | 572 | 200 | 50 | 79 |
2 | 166 | 35 | 18 | 16 | 486 | 300 | 50 | 120 |
3 | 93 | 44 | 25 | 15 | 400 | 50 | 60 | 77 |
4 | 62 | 45 | 37 | 14 | 458 | 100 | 120 | 134 |
5 | 76 | 55 | 39 | 13 | 430 | 200 | 120 | 77 |
6 | 56 | 52 | 41 | 7 | 564 | 300 | 60 | 125 |
7 | 127 | 43 | 30 | 9 | 576 | 800 | 50 | 99 |
与Ⅰ期比较,Ⅱ期和Ⅲ期患者血压均有下降趋势。其中成年患者下降更明显,尤其在Ⅱ期结束血管开放后,需要多巴胺1~5 μg·kg-1·min-1维持血压稳定。患儿仅需短时的多巴胺维持。
与Ⅰ期比较,Ⅱ期和Ⅲ期Hb和Ⅲ期Ca2+浓度降低,Ⅱ期血糖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Ⅱ期比较,Ⅲ期血糖浓度升高(P<0.05)。见表3。
表3
小肠移植各期血气与生化指标的比较(n=7,±s)
指标
Ⅰ期
Ⅱ期
Ⅲ期
pH值 | 7.37± 0.08 | 7.37± 0.04 | 7.34± 0.05 |
PaO2(mmHg) | 253± 60 | 236± 28 | 241± 37 |
PaCO2(mmHg) | 38.1± 4.4 | 38.1± 2.8 | 39.0± 3.2 |
Hb(mmol/L) | 9.9± 1.8 | 8.1± 1.1a | 8.4± 1.2b |
BE(mmol/L) | -3.1± 3.7 | -3.4± 1.9 | -4.3± 3.0 |
Lac(mmol/L) | 1.5± 0.8 | 1.7± 0.8 | 1.8± 0.9 |
K+(mmol/L) | 3.5± 0.4 | 3.7± 0.5 | 3.8± 0.4 |
Ca2+(mmol/L) | 1.16± 0.08 | 1.12± 0.07 | 1.09± 0.07a |
血糖(mmol/L) | 5.6± 1.1 | 6.5± 0.6b | 8.2± 1.6c |
HCO3- (mmol/L) | 23.0± 1.5 | 21.9± 1.1 | 21.5± 2.2 |
注:与Ⅰ期比较,aP<0.05 bP<0.01 与Ⅱ期比较,cP<0.05
术中除2例低龄患儿输注去白红细胞各400 ml外,余未输红细胞及血浆。7例患者术中输注晶体液(57±30) ml/kg,胶体液以20%白蛋白为主,输注(15±13) ml/kg,多用于解剖分离期和血管吻合期。
本研究6例患者存活至今,住院死亡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使用ECMO辅助,最终死亡。
讨 论
本研究分析并总结7例患者的麻醉管理过程,为活体小肠移植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一、术前评估
目前国际上统一的小肠移植术适应证有以下几点:1.因血栓栓塞导致50%的中心静脉无法使用;2.反复发作的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和全身转移性感染每年发作频率超过2次;3.终末期肝功能衰竭;4.超短肠综合征;5.高死亡率;6.频繁住院治疗;7.严重脱水;8.缺乏家庭支持或不愿意接受长期肠外营养治疗。因此,小肠移植患者病情复杂,术前需进行多学科讨论并全面评估。除术前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个体化的评估外,还应着重评估中心静脉通畅性。由于小肠移植受体长期经中心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存在中心静脉堵塞的风险[4]。本研究中患者病史在5~48个月之间,术前超声评估未见中心静脉栓塞。但据文献报道,静脉造影在评估中心静脉的通畅性方面比超声更为可靠[5],因此对于肠外营养病史较长的患者建议术前行中心静脉造影。
二、围术期麻醉管理
1.麻醉诱导期
短肠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排空延迟的可能,建议采用快速顺序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减少返流误吸风险。本研究中4例成年短肠综合征患者均采用罗库溴铵完成快速顺序诱导,未发生返流误吸。
2.麻醉维持期
由于大部分短肠综合征受体有多次腹部手术史,常合并严重的腹腔黏连甚至腹茧症,解剖分离操作复杂、耗时长,存在大量失血的可能,需常规准备去白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输血输液加温仪及血液回收装置。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阻断前适当扩容,维持CVP 7~9 mmHg。本研究采用20%白蛋白扩容,避免晶体液过多导致肠道及第三间隙水肿[6]。
在血管吻合期,因阻断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等操作,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必要时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或多巴胺3~5 μg·kg-1·min-1维持血压。患儿因血管细,存在吻合困难、二次阻断吻合的可能,需关注出血情况并监测Hb,必要时输注去白红细胞。本研究中仅2例低龄患儿在术中输注红细胞,其中1例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吻合口出血进了二次阻断与吻合。同时,需监测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尤其在即将进入肠管重建期前,应关注血钾变化。如发现血钾显著增高,可采用输注糖胰岛素液、碳酸氢钠、氯化钙等药物,或通过血管开放前放血、术中透析等多项措施调控血钾至4.0 mmol/L以下,避免因再灌注瞬间血钾骤增而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移植小肠再灌注后,大量酸性代谢物质、血管活性因子、炎症因子及富含钾离子的冰冷保存液进入循环系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文献报道,移植小肠再灌注后全身血管阻力将下降至基础值的40%,并可能一直持续至手术结束[7]。在血管开放后的5 min内,超过47%小肠移植受体将经历再灌注综合征,表现为平均动脉压低于60 mmHg或降低超过基础值30%并持续1 min以上。因此,血管吻合期末血管开放前,可以经验性给予适量多巴胺3~5 μg·kg-1·min-1或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在正常或稍高水平。本研究7例患者在动脉开放前都采用小剂量多巴胺维持血压稳定,4例成年患者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3例患儿则较短时维持。文献报道在血压允许的情况下持续输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0.1~0.6 μg·kg-1·h-1)有助于增加再灌后移植物血流,并减小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的粘附[8]。但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使用大量的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时,则不适于输注前列地尔。本研究均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移植物冷/热缺血时间均被有效控制,加之麻醉医生在血管开放前及时有效地调整血钾、血钙水平,并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因此在肠管重建期的血钾、血钙及血流动力学波动并不显著。整个术程血糖水平显著性升高,与术中大剂量激素冲击有关。
3.麻醉恢复期
手术结束后,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阿片类镇痛药、镇静药的需要量增加,可延缓肠道蠕动的恢复。因此笔者主张术毕应尽快拔除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但小肠移植的患儿,需警惕由于移植物与腹腔容积不匹配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进而影响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本研究中4例成年和1例患儿都于术毕30 min在手术室顺利完成气管导管拔除,2例患儿术毕送至ICU,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21个月)因考虑到术后腹壁张力的增加影响自主呼吸,术毕呼吸机辅助通气26 h后给予拔除气管导管。另外,小肠移植受体长期营养障碍易致呼吸肌疲劳、伴有胸腔积液或神经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术后疼痛等也构成了术后机械通气延长的因素,因此,小肠移植患者的拔管指征需严格把握。本研究术毕采用的腹横肌平面阻滞既能完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又不必担忧凝血功能变化,为术毕缩短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活体小肠移植术成功的条件是术前充分评估与准备,静吸复合麻醉联合术毕腹横肌平面阻滞,术中合理输注胶体,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监测血气、体温并积极调整电解质、内环境及体温稳定,可较好地维持活体小肠移植术受体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减少术后并发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