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据用起来,更好地辅助医院经营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在2020年里,我国非公医疗机构的整体亏损达到了1300亿元左右,大量民营医疗机构倒闭,退出竞争舞台。倒闭原因虽有多种,但经营与管理的失衡最为关键。
民营医疗机构不仅要做好基本的医疗服务,还要对机构的经营现状、发展趋势和潜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提高存活率。
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能直观反映经营状况,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分析经营数据,针对当前的经营问题做出调整思路,并运用到机构的经营管理中。
01数据是现实的直观反映
站在经营的角度来看,数据是眼睛、耳朵,向管理者反馈精准的信息。如果医疗机构没有收集数据的意识以及行为,那么管理策略仅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很容易用主观认知错误地指导客观现实。
医疗机构要想对经营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辅助决策,应该想办法获取到较为全面的数据,加上管理者专业的经营经验,就可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管理决策。
02全方位收集数据
在传统医疗机构经营中,各科室各部门的数据不能互相关联、整合,存在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时效性等问题,现在一体化医疗信息系统的使用,为机构全方位收集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
医疗信息系统的运营分析工作站具备“数据监控”功能,可以确保院内所有数据的及时同步,实现了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为便于管理者查看业务数据,运营分析工作站针对门诊、挂号、药房、医技、住院、互联网医院、医保等不同部门,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报表,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某一时间段的信息,随时随地查看业务数据。
03以专业视角分析数据
收集数据只是开始,如何借助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至关重要。
数据高低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但是要知道为什么高为什么低,就需要管理者懂经营、懂运营,知道数据与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初诊量下降为例,初诊量下降,是受疫情影响,还是受病种季节性的影响,还是客群收入受季节性影响?这种下降是临时性的,还是持续性的?是一过性的,还是周期性的?
管理者还需要思考初诊量下降的时候,外部环境有哪些变化,如政策有哪些变化,机构内部有哪些调整,是改变了品牌推广方式,还是进行了业务调整?管理者要综合内外部环境,详尽分析手里的数据,以专业管理的思维进行机构业务的调整。
04有针对性地利用数据
当然,管理者在分析数据时,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根据业务流程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方案,才更高效。
比如机构如果想要提升初诊量,那么就要多针对营销、患者渠道、患者地域等方面采集数据。
如果要控制运营成本,那么就要在各科室的固定资产、采购成本、人力成本方面做文章。
收集完整的数据,筛选有用的数据,分析现有的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这样才算是将医疗数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反过来指导医疗机构的经营。
医疗机构的经营不能轻视数据,但也不能过分依赖数据,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将以往的经营数据作为参考,辅以专业的经营思路,才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经营策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