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而颅内大动脉闭塞更是极具危险性,致残率极高,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在他的带领下,四川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多次创下本地及行业领域诊疗记录,形成了独到的经验。
“医生应该是拥有信仰的。”
“‘信’是感恩;‘仰’可敬畏。”
“有情义,有担当:对患者满怀感恩诚心,对生命衔有敬畏之情。”
2022年8月27日,四川省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任志刚留在第四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采访间的话犹如醍醐,值得每位医者深思。
以科室为家
在为数不多的接触中,“直接”是他给予记者的第一印象,但这也符合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鲜有的特性。
1996年从兰州医学院(后并入兰州大学)毕业后,任志刚被分配到金昌市工作,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医学之路,并将主攻方向定在了神经外科领域。
“大脑,人体中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器官,任何脑部疾病都可能非常凶险。”任志刚如是说。
值此,他开始频繁到各大医院进修。先后抵达甘肃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四川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医院。
为熟练掌握各项操作,任志刚经常以科室为家。“只要听说有神经急诊患者,我都会跑过去瞧瞧,一路带着他们去做CT、彩超。”任志刚说,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下所说的急救绿色通道雏形。
正是这些曾被很多人不看好的“白费工夫”成就了如今的任志刚。
慢性硬膜下血肿
“小”头疼引发“大”问题
病例展示:80岁的赵先生(化名)被反复头昏折磨了20余年,最近一周病情突然开始加重,出现行走不稳、双下肢乏力后,才慕名前来四川找到了任志刚主任。
入院核磁后显示为双侧硬膜下血肿伴积液。(右侧额顶部硬膜下亚急性血肿,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膜下慢性血肿。)
任志刚:人的大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头痛、头昏、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表现,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会予以重视,往往自行购买止痛等药物治疗,殊不知,有时这看似“小”痛,也会引发一系列“大”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聚于硬脑膜下腔,一般是指三周以上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较低,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神志淡漠、和智力障碍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癫痫等。
主要可通过头颅CT确诊,确诊后以手术干预治疗为最佳,常以颅骨二枚钻孔闭式引流为主。
考虑到该患者双侧硬膜下血肿面积比较大,建议立即行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手术治疗,改良了颅骨二枚钻孔为单孔双管,实行自动冲洗,让残留血液更少在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下,手术过程顺利且预后良好。
而在这个疾病的诊治方面此病例并非首例,早在7年前就发明了《利用虹吸原理自行设计的单孔双管环形冲洗弓|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并获市列科研二等奖。近几年来,针对此类手术的治疗也是完全成功的范例。
24小时待机
如果将任志刚的日常安排做成一个“切面”,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病房。“神经外科工作特点就是这样,常常面对突发脑损伤等重症患者,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任志刚的手机24小时待机,他说这是每个神经外科医生的职业律例,必须遵守。
作为西北人的他,对病人也怀着一副“侠义心肠”。他至今还记得自己接诊的一例病人的名字。“那是2010年,全国溶栓还没有普及,取栓更是无从谈起。当时那位脑梗塞病人被送来的时候,距离发病已经过了16个小时,这已远远超过了国际上所规定的六小时内最佳溶栓时间。”任志刚回忆,在当时的环境里,溶与不溶患者都只有一条“路”。立即转院,路途太长。立马溶栓,不符合条件。
由于病情紧急,没有多余时间给到任志刚进行“二选一”,在其子女在三恳求下,他最终决定赌上“后路”“拔刀相助”。他说,“与其等死,不如一搏,而且是家属与我们一起搏”。值得庆幸的是,这次他赌对了,溶栓治疗后,该患者各项指标开始好转,时隔12年,那个病人还能自行走路,生活自理。
那种被病人信任、感激的心情至今都让他无法忘怀。这让他在此后的从医生涯中,都会真诚、热情地去对待病人,用最简单的情感和病人交流,只为获得病人的信任。
如今,每逢节假日,该患者及其子女都会给他发来问候信息。
缺血性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病例展示:96岁贾老太(化名)是紧急入院的,其家属告诉任志刚,入院前7小时余,贾老毫无预兆的开始头昏头晕,随即出现嘴巴歪斜,语言不清。左侧肢体无法抬举,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查看过头颅CT后,任志刚判断是急性脑梗死,迅速启动了医院自创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快D模式”。
任志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又称为“脑梗”,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
由于缺血部位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眼前一过性黑蒙、突发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或无力、语言障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也有眩晕、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该患者因发病时长超过6小时,不能溶栓,且年龄过大,脑血管代偿能力差,如果保守治疗可能预后不佳并进一步恶化。由此,我科团队快速准备,在急诊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开通阻塞血管后,患者脑血流改善,意识恢复,且左侧瘫痪的肢体自主活动恢复。
治疗九天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需特别说明的是,出院当天,刚好是该患者年满96周岁的寿辰。为此,其家属为聊表感激,还特别定制一面锦旗,送到了科室。
值得骄傲的是,此次手术DPT时间为35分钟。(DPT指脑梗死病人进入医院后到介入穿刺的时间,国内一般要求在90分钟内。)
奋力奔跑
“一见到任主任,我就像是吃了颗‘定心丸’”。从苏州转回来找任志刚治疗的68岁俞先生(化名)在连线中告诉记者。据了解,该患者系发病4天转入,入院时左侧肢体完全瘫痪。给予医院自创的“KXS”治疗后,第二日便能抬腿,10天后,就可下床迈步。
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而颅内大动脉闭塞更是极具危险性,致残率极高,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创造奇迹的,正是任志刚牵头组创的“kxs”治疗,拯救着一个又一个脑梗塞患者。
“‘kxs’治疗,是在2020年8月份改良的‘快D模式’,把急性脑梗死的绿色通道延伸至院前、院间,建立了‘发现同步处理—转运同步处理—救治最快流程’网络体系,有效提升了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率。”任志刚如是说道。
人常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即便工作繁忙,也千万别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
在脑梗塞治疗的探索上,任志刚并不认同探索“瓶颈期”一词,他认为,医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他说,“大医院的实力是小医院无法比拟的,但是小医院的优势之一就是‘病人少’,因为病人少,所以绿色通道更快。”
近年来神经科学无论在影像学、科学研究还是手术器械等方面,发展都极其迅速。所以,从医十几年来任志刚都处于一个奋力奔跑的状态,一直在追逐神经外科学的前沿技术,不进则退,不敢有一丝懈怠。
现今,虽已身为大型三级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他仍然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从2006年开始,共完成静脉溶栓600余例,最短DNT时间3分钟,最短DPT时间18分钟;2020年8月优化急性脑梗塞绿色通道,简称“快D模式”,平均DNT时间约30.26分钟,DNT在30分钟以内病例占比61.45%,20分钟以内占比38.55%,10分钟内占比13.25%。痊愈率40.625%,好转率82.29%。
在他的带领下,四川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多次创下本地及行业领域诊疗记录,形成了独到的经验。自2018年成科以来,仅来自患者的锦旗就收到了40余面。目前科室现有专业医生6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1名,均接受过欧美及国内最先进的脑外科及神经血管理论,有大量的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介入手术、脑肿瘤及脑科重症监护经验。
责任编辑:王若冰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