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成大附院胸心外科联合多学科完成复杂纵隔肿瘤切除
临床快讯
近日,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麻醉手术中心、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克服重重难关,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杂纵隔肿瘤切除+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置换+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摘除了胸腔内的巨大纵隔肿瘤。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康复出院。
2周前,年过50岁的陈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部水肿并伴有喘憋症状,在成大附院健康管理中心经胸部CT检查后发现纵隔内存在巨大占位,初步考虑为恶性纵隔肿瘤。
这个巨大的纵隔肿瘤时刻压迫着陈先生的正常肺组织和心脏发出的上腔静脉,以至于让他平时连正常呼吸、饮食都十分劳累。同时因为上腔静脉被肿瘤压闭导致上半身血液回流困难,让陈先生颜面部也出现严重水肿,患者咨询多家医院,最终决定在成大附院进一步治疗。陈先生前往胸心外科就诊时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嘴唇青紫、神志淡漠,中心静脉压超过30cmH2O,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一帆团队立即将他收治入院。
手术刻不容缓,但困难也显而易见。患者的身体是否能承受开胸手术的创伤?麻醉如何在建立安全气道的同时尽可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体积巨大的肿瘤在摘除时可能引起的致命性出血,术中如何保护与肿瘤紧密黏合的神经与血管?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胸心外科在完善了一系列检查后,又联合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中心、输血科开展会诊,充分讨论并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备选方案和意外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当日,多学科联合组成的团队分工明确,严阵以待。手术由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一帆和主治医师宋波联合主刀,主治医师胡敬国及住院医师孙瑜共同实施;麻醉手术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雄、副主任医师邓磊、主治医师田金山实施麻醉管理;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国明带领ECMO团队成员,在手术室待命,随时能开启体外膜肺;输血科也克服成都市本土疫情期间O型血紧缺的现状,尽最大努力预备好了大量血浆和悬浮红细胞。
手术开始!从正中打开胸腔后,巨大的肿瘤出现在医生面前,最长直径达10厘米的肿瘤占据了陈先生的整个前中纵隔区域,严重侵犯上腔静脉和部分右上肺组织,并与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贴合紧密,腔静脉已经被几乎彻底压闭。
王一帆医生手术团队仔细地游离肿瘤与周围组织,最大限度保护其术后神经功能不受损失,完整将肿瘤分离并显露左无名静脉和右头臂静脉后,宋波医生采用了两根人工血管,对回流上腔静脉的血管重新搭桥,尽可能恢复原有血流动力学特性。麻醉手术中心团队则密切监控患者血压,通过调节体液平衡及心率血压配合肿瘤取出。
在5个小时的通力合作后,手术顺利完成,完整摘除了约10cm大小的纵隔肿瘤。患者术中血压平稳,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当天傍晚,被长久压迫的心脏和腔静脉如释重负,术前青紫的嘴唇也有了血色。
术后第三天,患者顺利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在之后的几天里,胸心外科病房的医护团队给了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患者住院期间恰逢疫情防控攻坚阶段,病房无陪伴家属,护士长訾熙带领的护理团队全天候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拍背、咳痰。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护下,陈先生恢复了往日的正常生活,再次重获了新生,于近期康复出院。
据成大附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一帆介绍,纵隔肿瘤是胸心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但巨大纵隔肿瘤较少。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厘米的纵隔肿瘤已可被称为巨大纵隔肿瘤。由于纵隔肿瘤一般位置较深,容易与重要脏器相邻,尤其是侵犯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难度极大,少有医院能够开展,对医院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成大附院胸心外科团队对于纵隔肿瘤特别是巨大纵隔肿瘤具有丰富经验,今年以来已为多位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近年来,成大附院胸心外科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胸心外科 孙瑜、刘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