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出现不明肿块,不痛不痒就没事?提醒:别大意,可能是恶性肿瘤…
身上摸到肿块,但是不痛不痒 你会紧张吗?
23岁的小真(化名) 在洗澡时发现自己肚子上 长了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 不痛不痒就没引起重视 没想到竟是恶性肿瘤…
小真在洗澡时摸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当时留了个心眼,去当地医院做了个腹部CT检查,发现了一个2cm椭圆形肿块,选择了保守观察进展。
4个月后,复查CT时发现肿块明显增大,医生建议她住院做进一步检查。
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小真自我感觉肿块没有增大(因肿块向腹腔方向生长),不痛不痒,就想着等到年底放假再说。
于是,又等了近半年的时间。可这一次复查CT时,竟发现肿块跟当初比增大了3倍,这才引起重视,来到腹壁外科门诊就诊。
腹部CT提示:右上腹壁见径约73*46mm肿块,右侧第9、10肋软骨包埋其中,肝脏受压改变 经过一系列术前检查,明确肿块是腹壁软组织来源,累及胸腹腔,多根肋骨包绕其中。
疝与腹壁外科联合胸外科为她进行了“胸腹壁肿瘤切除术+肋骨切除术+腹壁缺损整形术”,简单来说,就是将肿瘤连同全层的肌肉,以及两根肋骨全部切除了。
术后病理证实为“滑膜肉瘤”。 而这个肉瘤属于恶性肿瘤,好发于15~40岁的人群,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36%~76%。
肿瘤就是癌症?
平时自己肚皮上摸到肿块,也不用过于担忧,肿块有好坏之分,而且大多数都是良性肿物。
发现腹壁肿块后,建议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经专科医生诊治来明确肿块性质。根据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磁共振,必要时进行穿刺病理活检。
肿瘤不等于癌症,但癌症就是肿瘤,肿瘤是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腹壁肿瘤可来源于腹壁各层组织,包括腹壁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腹膜等皆可形成原发性肿瘤。
在临床上,腹壁肿瘤的性质分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会转移。
最常见的为 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等,占腹 壁肿瘤的26%~40% ,还包括横纹肌瘤、淋巴管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常见肿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等良性肿物。
交界性肿瘤
可以说是具有恶性浸润行为的良性肿瘤,无淋巴和血液远处转移现象,但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如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硬纤维瘤。
恶性肿瘤
生长快,浸润侵袭周围组织,且会发生远处转移。
原发恶性肿瘤
(以软组织肉瘤为主,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
腹壁转移性癌
(如淋巴结转移,盆腹腔恶性肿瘤皮肤转移)
其他(皮肤源性,如黑色素瘤、皮肤癌;造血系统来源,如淋巴瘤等)
肿瘤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腹壁肿瘤治疗原则」 如果是良性肿物 ,可行单纯肿块切除,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良性肿块也有恶变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应做到定期随访,复查B超或CT,以防肿块性质发生恶变时可以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小林(化名)是一名初中教师,15年前,她在自己剖宫产术后的手术疤痕处发现了一颗绿豆大小的肿块,经过B超检查明确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良性病变,恶变风险万分之一。
渐渐地,小林对于这颗不痛不痒的“小肉肉”开始习以为常,一直未进行门诊随访。可历经15年的量变,万分之一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小林腹部的肿块逐渐增大,一个月来肉眼可见地长成了拳头大小。
直到腹壁上的这团“肉球”出现破溃流液,才迫使她来到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异位基础上伴发透明细胞癌”,这种类型肿瘤预后较差,5年的总生存率约为40%。
腹部CT提示: 右腹壁多发囊状影,内见分隔,大者径约63*43mm 如果有恶性肿瘤可能 ,则需尽早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腹壁肿块扩大切除术+腹壁缺损修复重建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选择性放化疗。
在一些巨大肿瘤或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由于腹壁广泛手术切除后导致腹壁缺损,包括肚皮上皮肤、肌肉的缺损,则需要进行腹壁重建。
目前临床上腹壁缺损修复与重建技术较多,整个腹壁的巨大缺损都可以补上。
在这里,医生再次提醒大家,在身上摸到肿块不要过于紧张,但也不能忽视它,建议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肿块性质
来源:疝与腹壁外科
文字:郑娜、陈吉彩
编辑:王坚连
审核:陈吉彩、黄丽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