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笔记】胃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
病例分享
CASE 1:
患者,女,73岁;阵发性脐周左侧疼痛2周。
肠镜:末端回肠15cm,可见一2.0×3.0cm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呈绒毛状,予活检2块,基底宽,触之质地偏硬。
增强CT:末端回肠可见长径约2.0cm脂肪密度结节,邻近(近端)肠壁稍增厚嵌入。考虑末端回肠脂肪瘤。
图1
图2:镜下特点
CASE 2:
患者,男,48岁;腹泻近1个月。
外院肠镜:横结肠脾曲菜花样病变,表面坏死、糜烂、质脆,边界不清,占肠腔全周,管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病理:坏死组织,疑癌。
本院MRI:横结肠近脾曲占位伴肠套叠,MT可能。
手术方式:横结肠癌根治术。
图3:镜下特点
图4: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病例一:(回肠末端)考虑旺炽性血管增生
病例二:(横结肠)旺炽性血管增生
文献复习
胃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Florid Vascular Proliferation, FVP)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样病变,最先于1993年被报道。很容易误诊为真性血管肿瘤,尤其是血管肉瘤,需进一步加深对FVP的认识,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临床特点:(文献报道17例)
部位:主要是结肠(5/17),其次是小肠(4/17),盲肠(4/17),回盲部(3/17),阑尾少见(1/17)。
性别:无明显差异(男 : 女 = 1.2 : 1)
年龄:2个月~82岁(平均年龄:52.3岁,中位年龄:50岁)
影像学:大部分存在肠套叠(12/17),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甚至肠腔占位。
预后:均无复发
组织学特征:
常可见透壁性生长,自粘膜下层延伸至浆膜层;也可累及粘膜层。
明显的小叶状分布,类似肉芽肿性血管瘤。
表面常有慢性溃疡,可有黏膜脱垂、黏膜缺血、合并血管畸形。
免疫组化:表达CD31、CD34、ERG、Fli-1,勾勒小叶状结构。
图5:镜下特点
图6:免疫组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与肠梗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和Meckel憩室具有相关性。
肠套叠或粘膜脱垂时反复施加在肠壁上的机械力是可能病因,触发血管的生成。
FVP是肠套叠发生的诱因or粘膜脱垂和肠套叠导致了FVP?
FVP合并其它疾病:
胃肠道的脂肪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表面或周围粘膜可出现FVP。
内镜活检值注意:活检标本浅、小。
鉴别诊断
1:血管肉瘤
部位:最常累及胃和小肠
临床表现:常为胃肠道出血及贫血,很少引起肠套叠。
大体形态:多为出血性、弥漫或多结节性生长的肿块,常伴有溃疡。
图7:形态学特点
图8:免疫组化
2:卡波西肉瘤
分类:医源性和AIDS相关性;均与HHV-8感染有关。
性别:常见于男性
部位:胃肠道是皮肤外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上消化道最常见,尤其是胃和十二直肠。
组织学:常位于粘膜层,固有层内条束状排列的梭形内皮细胞组成。细胞内外玻璃样小球具有特征性,常可见明显的红细胞外渗、淋巴浆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免疫组化:除表达CD31、CD34和ERG等内皮标记外,同时表达HHV8,也可表达CD117。
图9:形态学特点
图10:免疫组化
3:吻合状血管瘤
良性血管肿瘤
部位:主要发生于泌尿生殖道,少数可发生胃肠道
预后:良好,无复发
图11. 形态学特点:
边界清,切面呈海绵状;疏松小叶状结构;由交通状或吻合状血管构成;内皮细胞核深染,可呈鞋钉样;异型性不明显,无核分裂像;表达CD31。
治疗及预后
良性手术切除均无复发
总结
1、FVP是一种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
2、临床:好发于结肠,其次是小肠,盲肠等;影像学上多存在肠套叠。
3、组织学:旺炽性增生的血管呈小叶状分布,穿透性生长,粘膜溃疡,表达CD31、CD34、ERG、Fli-1,勾勒小叶状结构。
4、鉴别诊断:血管肉瘤、卡波西肉瘤、血管瘤等,注意不要误诊血管肉瘤。
5、预后:手术切除后无复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