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牙椅上的孩子,唱唱《孤勇者》
本文首发于[好的牙Pro]
“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口腔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口腔健康,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合作和整合努力(包括跨专业的努力),来将学术、专业、行业和系统的岛屿相连起来。”
第34年,又一个行业的节日【920全国爱牙日】——同时也是一场行业分工下的集体宣教运动。今年的宣传副主题为:“护牙健齿少年强 健康中国民族兴”,有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意味。
已历经34届的爱牙日宣传主题中,直接与儿童、少年相关的主题也达到24%。自然,宣传主题用于一致行动,但早年中国儿牙市场发展蛰伏了相当长的酝酿期。在此前,供需两端都没“碰上头”。在我国,甚至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乳牙迟早要换,对儿牙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随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科普教育的推进,近年来儿牙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热点。然而,很多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示对儿童医(依)从性不高依旧感到棘手:一方面如何做好医患沟通是一项难题;另一方面儿童牙科恐惧症或畏惧症(Children’s Dental Fear,CDF)也是长期影响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及诊疗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
儿童牙科畏惧症(Children's Dental Fear,CDF),又称儿童牙科焦虑症(Children’s Dental Anxiety,CDA),是指儿童对即将到来或正在进行的牙科治疗的持续刺激产生焦虑不适和过度恐惧的现象,儿童可能会表现为紧张焦虑、哭闹不止、肢体乱动、拒绝治疗等破坏性行为。
儿童牙科焦虑症在全球流行广泛,发生率为5.7%至20.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率又有所不同,欧洲为21.9%,亚洲为19.2%,美国为20.2%。我国儿童牙科焦虑症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一项针对儿童牙科焦虑症的调查分析指出,学龄前儿童(3-6 岁)的儿童牙科焦虑症发生率高达 78.3%,显著高于学龄期儿童(7-12岁)的 43.8%,即年龄小的儿童的儿童牙科焦虑症发生率高于年龄大的儿童。
小患者们的依从性不佳,在经营层面是延长了牙椅占用时间,在医疗结果上也有可能导致最终效果不佳。随着国内儿童早矫市场的发展,如何从产品、品牌和传播上解决问题,是一项值得行业探索的To Do List。
今日分享,以下:
01.牙椅上的《孤勇者》暗号
先讲个行业小故事:
前些日子主创们刷到一个视频,广东珠海某牙科医院里,护士正准备给一小男孩做治疗。由于小男孩紧张害怕,护士姐姐随即唱起了《孤勇者》,和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来。就像对上了“暗号”,一首歌唱罢,小男孩勇气仿佛拉满,乖乖看牙。
家里有孩子在上小学、幼儿园的朋友们也称自己没少被“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等歌词洗脑过。从传唱人群来看,《孤勇者》主要在幼儿园中大班或小学生(中低年龄)中,产生了“人传人”现象。
图注丨央视新闻对《孤勇者》的传播现象进行报道
其实类似《孤勇者》的流行曲,在如今的孩子圈里走红,不是第一代,也不会是最后一代。
想想我们在孩童时期,80后合唱的是《红日》《最初的梦想》…90后合唱的是《隐形的翅膀》《光荣》…词曲创作,也多是励志、勇气与对梦想的表达。勇敢、梦想与英雄情结是永恒的命题,只是在不同代际中,有了不同的呈现形式。
所以当那位智慧的护士,面对牙椅上害怕的孩子,一旦对上了暗号,也就识别了双方,也拉近了双方。
这是一场利用社会“正能量”传播现象,提高儿牙客患依从性的实践案例。关键是:我们都得先俯下身来,去了解真实的孩子们。
02.一直和医生在一起
目前对于我国儿童牙齿及面部发病率问题,多数家长还处于无意识、无知识的盲区。儿童矫正过程体验不佳,医生们也依旧担心着儿童依从性。
事实上我国对儿童牙科恐惧症(CDF)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CDF的诊前评估和及时干预也在形成规范程序过程中。尽管已有学者从心理诱导、舒适化诊疗、改善就诊环境、持续宣教等维度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但目前研究还多围绕着“椅旁场景”或“就诊场景”。所以,要提升父母到儿童两代人的口腔保护意识,不光要在椅旁,还得延伸到椅前。真正从牙椅,到心理进行立体的“宣教”。
后言
其实从月初起,一场行业分工下的集体宣教运动就已陆续开展了。爱牙,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需要举全行业之力完成的事业。
所以,放到行业整体视角来看,每一家企业都在经营着同一份爱牙事业。无论是以时代天使为代表的公众企业,还是个体诊所,乃至具体的从业人,都在构建行业与民众交流的友好场域。
最后且让我们祝福这份爱牙事业:
年年岁岁 · 功不唐捐
岁岁年年 · 护牙周全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