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脑脊液/血清白蛋白比值与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来源:麻醉科
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年第7期
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是手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术后谵妄(POD)是其类型之一[1],影响预后。探讨其预测因素有助于制订防治措施。血脑屏障(BBB)能够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防止或减少脑组织受循环中有害物质的损伤,其完整性对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BBB的破坏可导致脑功能障碍从而损害认知功能[2]。BBB功能受损能直接导致大脑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的沉积[3],Aβ蛋白沉积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POD发病的重要机制[4,5]。动物研究表明,BBB功能障碍的大鼠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6]。脑脊液/血清白蛋白比值(Q-alb)是反映BBB渗透性的理想指标[7],因白蛋白仅在肝脏合成,脑脊液中白蛋白均来源于血液[8]。本研究旨评价术前Q-alb与术后POD的关系,探讨POD的预测因素。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临审Y字第110号),申请并完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33439),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排除标准: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部创伤、多发性硬化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有心理疾病,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遗传病家族史,术前MMSE评分<23分。于术前1 d采用MMSE量表进行初步认知水平评估,术后1~7 d采用谵妄量表分析系统判断POD发生情况(任意1 d评分>22分即为发生POD),采用攻击行为量表量表评估POD严重程度。根据PO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即POD组(P组)和非POD组(NP组)。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年龄<6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和年龄≥75岁组。
术前常规禁食水,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建立外周静脉血管通路,常规监测ECG、SpO2和BP,面罩吸氧(氧气流速为6~8 L/min)。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于侧卧位选取L3,4或L4,5间隙,垂直入路穿刺,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样本,弃去最初的1~2 ml后收集样本2 ml。随后注入0.5%罗哌卡因2.0~2.5 ml,给药时间不超过30 s,仰卧位后麻醉平面控制在T8-10,术中按需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3~5 ml。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麻醉后恢复室中观察20 min,无异常后送回病房。
脑脊液及静脉血样本离心去沉淀后-80 ℃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Aβ1-42、Aβ1-40、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血清白蛋白浓度。计算Q-alb。Q-alb>10.2为存在BBB功能障碍[9]。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Q-alb与脑脊液Aβ1-42、Aβ1-40、t-Tau、p-Tau浓度的相关性。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痴呆症家族史作为混淆因素校正分析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D的危险因素。为排除极值的影响,将超出(±4s)的数据排除后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alb预测POD的准确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研究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148例患者因缺少结局数据而被排除。其余的214例患者中,有49例POD患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阴性患者中选择49例患者为NP组。
与NP组比较,P组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降低,t-Tau、p-Tau、白蛋白浓度升高,Q-alb和BBB功能障碍比率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相关蛋白浓度的比较(n=49)
指标
NP组
P组
年龄(岁, | 64± 10 | 66± 10 |
性别比例(女/男) | 19/30 | 23/26 |
教育程度(年, | 10± 4 | 9± 5 |
MMSE评分(分, | 27± 3 | 27± 3 |
吸烟史比率(%) | 35 | 33 |
高血压病史比率(%) | 37 | 51 |
糖尿病病史比率(%) | 18 | 18 |
痴呆家族史比率(%) | 8 | 6 |
Aβ1-42(pg/ml,±s) | 260± 95 | 173± 76a |
Aβ1-40(pg/ml,±s) | 5 360± 2 133 | 4 067± 1 378a |
t-Tau(pg/ml,±s) | 171± 66 | 256± 117a |
p-Tau(pg/ml,±s) | 36± 9 | 44± 17a |
脑脊液白蛋白(pg/ml, | 137 898± 42 644 | 210 245± 69 592a |
血清白蛋白(g/L, | 38.4± 2.8 | 39.1± 3.1 |
Q-alb( | 3.6± 1.2 | 5.4± 1.9a |
BBB功能障碍比率(%) | 0 | 6a |
注:与NP组比较,a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混杂因素校正前和校正后,Q-alb、脑脊液Aβ1-42、Aβ1-40、t-Tau、p-Tau浓度均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Q-alb、脑脊液Aβ1-42、Aβ1-40、t-Tau、p-Tau浓度与POD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指标
校正前
校正后
EXP(B)(95%可信区间)
P值
EXP(B)(95%可信区间)
P值
Q-alb | 2.963(1.801~4.874) | <0.001 | 3.256(1.883~5.630) | <0.001 |
Aβ1-42 | 0.988(0.982~0.994) | <0.001 | 0.986(0.979~0.992) | <0.001 |
Aβ1-40 | 1.000(0.999~1.000) | 0.006 | 1.000(0.999~1.000) | 0.006 |
p-Tau | 1.051(1.013~1.089) | 0.008 | 1.052(1.011~1.094) | 0.012 |
t-Tau | 1.010(1.005~1.016) | <0.001 | 1.011(1.005~1.017) | <0.001 |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98例整体队列中,Q-alb与脑脊液t-Tau、p-Tau浓度呈正线性回归关系(t-Tau:β=0.587,P<0.001;p-Tau:β=0.427,P<0.001),与脑脊液Aβ1-42、Aβ1-40浓度存在负线性回归关系(Aβ1-42:β=-0.762,P<0.001;Aβ1-40:β=-0.531,P<0.001)。P组中Q-alb与脑脊液p-Tau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121);NP组中Q-alb与脑脊液Aβ1-40浓度无线性回归关系(P=0.467)。
3个年龄组间Q-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个年龄组患者Q-alb的比较(±s)
年龄<65岁组(n=43)
65岁≤年龄<75岁组(n=36)
年龄≥75岁组(n=19)
4.4 ± 1.9 | 4.5 ± 1.5 | 5.0 ± 2.1 |
Q-alb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可信区间0.738~0.896),预测截断值为4.01,灵敏度83.67%(95%可信区间70.39%~92.7%),特异度75.51%(95%可信区间61.1%~86.7%),约登指数为0.59。
讨 论
根据一项针对健康个体(n=105,年龄18~88岁)的研究表明,对于年龄>45岁的人群,Q-alb>10.2被界定为存在BBB功能障碍[9]。本研究参照该标准作为BBB功能障碍的标志。
本研究结果表明,P组Q-alb高于NP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Q-alb与POD具有相关性,术前较高的Q-alb是POD的危险因素。Q-alb与POD发生机制中4个核心蛋白(Aβ1-42、Aβ1-40、t-Tau、p-Tau)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证实了Q-alb与POD之间关系密切。ROC曲线分析表明Q-alb预测POD的AUC为0.827,说明术前Q-alb对PO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另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白蛋白会增加α-突触核蛋白的纤维化,导致Lewy体的形成[10,11],α-突触核蛋白与Tau蛋白有叠加或协同作用,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2]。因此,本研究推测白蛋白本身也会影响POD的发生,此机制有待后续研究。
既往研究初步探究了性别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进展的影响。一项大样本研究(包括20 000多例患者和335名健康志愿者)表明,Q-alb在各年龄组中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13]。在本研究中,由于进行了倾向性得分匹配,Q-alb在98例分析中未有性别差异。
本研究作为单中心研究,样本较为单一,结果仍需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BBB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应寻找更多可用于评估BBB功能的指标,以进一步探索BBB功能与POD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需继续关注其他POD相关危险因素与BBB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讨BBB损害程度与POD的发生时点及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术前较高的Q-alb是椎管内麻醉患者POD的危险因素,且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