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TCT 2022:以始为终,HTN-3三年随访结果公布
每日毅讯
众所周知,2014年在NEJM杂志发表HTN-3研究,证明了在6个月随访结束时,肾动脉消融治疗RDN在降低血压方面没有显著优于假手术组,因此证实RDN治疗可能仅存在安慰剂效应引起的血压降低。
这一堪称RDN领域滑铁卢式的研究一经公布,就直接导致了全球大多数医疗器械公司纷纷下马了RDN领域的产品研发和临床试验。不过,所幸的是,在考虑了HTN-3设计方面的诸多问题(如消融不充分,对照组药物调整等),很多公司在RDN领域坚持了下来。
此后,随着SPYRAL系列和Radiance系列研究及全球注册GSR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不但再次从proof-of-concept角度证明了RDN的降压疗效,而且证明了RDN可以持续带来10+mmHg的SBP降低,并充分展现了RDN的临床安全性。
与此同时,国内已有三家国产创新性的RDN消融器械产品已接近或已完成临床入组,如信迈公司的SMART研究等。未来,可能在RDN领域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在目前这个RDN领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的时候,以始为终,在HTN-3发布8年以后,在TCT2022年大会上,我们再来看看当初那个滑铁卢式的HTN-3研究的延长三年随访,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首先必须说明,HTN-3研究仍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假手术组对照的RDN临床研究。HTN-3入组了三药联合治疗下诊室SBP>=160mmHg且24小时动态SBP >=135mmHg的535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RDN治疗组(n=364)和假手术组(n=171),随访6个月后公布主要结果并实现揭盲。揭盲后,患者的降压药物允许调整。揭盲后,安慰剂组的171名患者,如果仍满足入排标准,可以接受RDN治疗(Crossover组,n=101)。Crossover组的患者3年随访后的血压和用药情况采用了LOCF的方案用揭盲前最后一次随访的血压水平和用药情况进行了替代。
本次分析采用了至少36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在36个月时,RDN组有219人完成随访(70%,219/311),对照组中Crossover的101人中有53人完成随访(71%,n=53/75),非Crossover组的70人中有33人完成随访(69%,n=33/48)。
研究结果发现:在随访36个月时,RDN组(n=219)和对照组(n=134)分别较基线获得了显著降低的诊室收缩压(-26.4mmHg vs -5.7mmHg,差值-22.1mmHg,P<0.0001),显著降低的诊室舒张压(-12.2mmHg vs -2.0mmHg,差值-12.0mmHg,P<0.0001),显著降低的动态收缩压(-15.6mmHg vs -0.3mmHg,差值-16.5mmHg,P<0.0001),和显著降低的动态舒张压(-9.9mmHg vs -0.5mmHg,差值-11.2mmHg,P<0.0001)。同时,从12个月到54个月的随访可见RDN带来的血压降低值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另外,本研究再次验证了RDN治疗3年以上的安全性,不良事件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毅讯点评
本研究再次从3年以上随访的角度,证实了RDN良好的安全性。同时,我们可见观察到RDN三年随访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22mmHg和12mmHg的诊室和动态SBP,降低了16mmHg和11mmHg的诊室和动态DBP,具有长期持续降压的疗效。
我们如果对比两个三年随访的研究,HTN-3与SPYRAL ON-MED PILOT研究。两者最大区别除了研究人群之外,就是手术操作和相关器械。HTN3研究选用了Flex美敦力一代单电极导管,每个患者进行了11次左右的消融;SPRYAL系列研究采用了SPYRAL第二代4电极导管,每个患者进行了46次左右的消融。在SPYRAL研究采用了更充分的消融策略的背景下,对比SPRYAL和HTN3的三年随访数据可以发现:Spyral研究比HTN-3研究带来了更明显的降压效果,诊室SBP下降(-28.5 vs -25.2 mmHg,P=0.50),动态SBP下降(-22.1 vs -15.0 mmHg,P=0.06)。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HTN-3的三年随访分析的对照组采用了LOCF的方案,存在更多的偏移。
本研究由于研究设计采用了揭盲后对照组允许Crossover的方案,因此对照组长期随访数据较多不可用。因此,研究者采用了揭盲前最后一次随访的血压水平和用药情况(LOCF方案),对照组数据也因此存在较大偏移。除此之外,本研究长期随访数据的实际随访率较低,第二,RDN组和对照组中实际完成三年随访的仅219人(219/364,60.2%)和88人(88/171,51.5%)。第三,两组的用药情况在6个月就没有进行相关血尿的检测以验证,因此仅仅是患者报告的药物使用情况。
总结:虽然,这次HTN-3的三年随访,由于研究设计原因,不能拿出完整的三年随访数据,仅通过LOCF方案给予了部分可供参考的信息。但是,作为RDN的滑铁卢式研究,以始为终,也算有个交待,部分反映了RDN长期降压的疗效和足够的安全性。我们非常期待后续HTN3研究的Crossover组与非Crossover组的对比,可以给予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答案。我们更加期待SPYRAL ON-MED PIVOTAL研究结果的公布,给予我们一锤定音的答案。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高血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