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壳事件”以及3亿流量热门的背后:宁可不做医生,也不想给
以下文章来源于口枪 ,作者枪哥
最近,一篇知乎上的陈年回答贴又翻红了,作为站内3亿热度话题的高赞回答,这一篇帖子仅在知乎的点赞就超过了2.8万。
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帖子发布者是一名医生,一次出差时在火车硬卧上遇到了一家人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小孩全程都特别“熊”,在卧铺上疯狂跑跳。列车员出于安全的考虑(怕小孩子摔了)前来制止,却被孩子的家长辱骂多管闲事,用这位答主的话形容,就是“他们侮辱乘务员的话恶毒得令人难忘”。结果,就在熊孩子爬上了上铺时,列车突然一个摇晃,其中一个小孩从上铺摔下来,先后砸到了中铺的栏杆和过道的桌子,最后重重摔在地上,当场昏迷不醒。一瞬间的意外让孩子的家人乱作一团,马上满列车寻找是医生的乘客救助,结果等了很久都没来,后来在列车长的帮助下,打了急救电话在下一站全家下车。
而身为医生的贴主,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插手。一方面是考虑在没有专业器械的帮助下,中重度脑损坏且呼吸阻塞的施救风险很大;而另一个方面,非医疗环境下的治疗行为并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看到了熊孩子家长为人处世的风格后,答主深知除非自己能把孩子彻底救治好,否则自己的职业生涯铁定会被这几位家长无情断送,顺便再赔个倾家荡产。帖子发出后,这位医生本以为自己会被网友怒喷没有医德,结果评论区却是出乎意料的一片理解。更有医生同行表示:“别说对熊孩子见义勇为了,我连儿童患者都不愿意接!”
01、儿科,狗都不做?
虽然“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这句话在医疗行业盛传已久,但最近这几年,国内儿科医生的人才流失,可谓是一句“惨淡”都不足以形容。2017年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10.7%。彼时中国的儿科医生总数约10万人,服务对象(0-14岁儿童)有2.6亿,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而5年后的现在,这一数据恐怕是要更难看。面对“人员顺差”的窘境,很多医院都将儿科的学历要求普遍调低(相较于其他科室),门槛一降再降。但即便如此,儿科依然都处于持续缺人的状态。很多医学毕业生们明确表示:宁愿不当医生,也不干儿科。枪哥有一个朋友是儿科医生,用他的话说就是:“如果你能愿意去儿科,搞不好副院长都要请你吃饭。”医生怕熊患者,老师怕奇葩家长,而在儿科医生这里,遇到的往往是这俩位组团一起来。因为面对的患者都是表达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孩子,所以儿科也被叫作“哑科”。这些小患者不仅不能准确的向你描述自己的病痛与不适,并且在触诊按诊时也常常是拒不配合的架势,更不要提治疗打针这种鸡飞狗跳的大场面,遇到有素质的家长还算幸运,充其量也就是挨两记眼刀,如果碰到“老比少熊”的难缠家属,一巴掌打过来都是轻的。
此外,因为人少事多,儿科医生基本上每天都是团团转的状态,没时间搞科研写论文,评职称的进度也会被一拖再拖。尽管这几年,儿科的收入低于其他科室的特点在表现上有了些许的改善,但枪哥的朋友也直言这就是赤裸裸的《医学经济相对论》:“实质上并不是儿科的收入提升,而是其他科室都下降了,所以看起来差距有变小。”
02、现在,你们可以骂我了
上个星期,湘雅医院的“莲子壳诊断为疑似肿瘤”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当事医生翦新春教授在朋友圈进行了8条详细回复,但在气势汹汹的舆论面前,也显得分外无力。枪哥在看到翦教授的朋友圈内容后也在第一时间写了篇文章《湘雅口腔误诊肿瘤事件真相大反转:请别让“刘翔峰事件”伤害更多的“翦教授”》,被转载到其他公众平台后,枪哥收到了广大键盘侠们铺天盖地的“亲切问候”,还有直接私信我“湘雅给了你多少钱?这篇洗白文能赚不少吧?”(嗯....骂不骂的无所谓,反正挨了骂也没钱~)对于大众来说,这件事情的发酵点,就在于一个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口腔专家,为何会“犯这种乌龙错误”。“为啥另一家医院就查出来了?不就是自己技术差么,有啥好不承认的。”事实上,此事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需要被重视,那就是家长在病史问诊的时候,有没有在客观上误导了医生。据枪哥了解,两家医院的就诊病历记录是有出入的,家长去湘雅的时候说的是发现肿物并逐渐增大45天(也有说法表示录音里说的是4、5天),去儿童医院说的则是发现肿物一天。
网络“云专家”们不依不饶:“拿时间说个啥,用棉签捅一下不就知道是不是莲子壳了吗?多大点儿事儿呀?”在这里枪哥想说一句,如今大家已经知道这就是一块莲子壳,大可事后诸葛亮的吐槽。但如果这真的是一个肿块呢?11个月的孩子口腔组织那么脆弱,盲目触诊引起口腔黏膜破裂怎么办?感染了怎么办?误吸入肺里引起窒息怎么办?原来在一定罕见的情境下,医生的谨慎也会成为一种错误。对于这种说法,又有人表示:“为什么不做检查呢?做检查不就能知道是不是细胞组织了么?”暂且不说孩子太小拒绝配合的问题,之前这么做的医生也没少被骂“为了坑钱大几百的检查上来就开”。医学上有主诉导致第一诊断的规则,病人(家属)的主观描述是医生诊疗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连思维都没有成型的婴幼儿身上,经常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小孩子不能自己阐述病情的时候,家属的描述就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如果孩子家长在湘雅问诊时有发现肿物多日而且进行性增大的病情描述,那么肿瘤待排的诊断就没有什么问题。至少,不应该被连最基础的生物知识都没有的键盘侠们,近乎狂欢般的喷个狗血淋头。
枪哥有话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次事件能发酵至此,除了有不明真相的吃瓜人的过度热情所致,不少操纵舆论的有心之人也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儿科临床对医生专业能力的要求按道理要更高才对,毕竟患者反馈的诊疗依据通常会更加复杂曲折。但眼下很多医院儿科体系的人才梯队却因为无人可用而出现了门槛倒置的“奇葩景象”。换句话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现在国内的儿科医疗都在呈现出一种很不乐观的恶性循环。那本就不堪一击的儿科医患关系,在经历了此次事件后,想必更是急转直下。如果终有一天,无辜的儿童病患们再也无人可看,无人敢接时,不知道这些在网络上尽情宣泄了情绪的键盘侠,还能不能如眼下吃瓜时一样无谓与痛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