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PFS「翻车」成定局,「ESR1突变」现希望?口服SERD的困境与破局 | ESMO 2022
是什么原因让两大医药巨头接连翻车?彻底失败背后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口服SERD何去何从?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吧~
中位PFS均相差不足2个月但该人群或是突破点
Amcenestrant是一款赛诺菲开发的口服SERD新药。今年3月, AMEERA-3临床未达到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8月中旬,赛诺菲正式宣布,基于AMEERA-5中期分析结果,停止对amcenestrant的开发工作。外媒用“将其丢进垃圾桶”这样的言辞形容其对该研究“断臂”的决绝。
本次大会上公布的AMEERA-3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amcenestrant单药治疗 vs 医生选择的单药内分泌治疗(TPC,包括氟维司群、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以及他莫昔芬)在既往接受过激素治疗的E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由独立中心审查评估的PFS,研究的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临床获益率(CBR)、缓解持续时间(DoR)以及安全性和生活质量评估。
共29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分别接受 amcenestrant(AMC,n=143)或TPC(n=147)治疗,基线特征在各组之间保持平衡。79% 此前曾接受过 CDK4/6 抑制剂;TPC 组中,90% 患者曾接受氟维司群。
AMEERA-3 研究未能达到主要终点,AMC 组和 TPC 组在每个独立中心审查(ICR)的 PFS 数值相似(mPFS 3.6 vs 3.7 个月;HR=1.051 ;95% CI: 0.789, 1.4; P=0.6437)。OS 同样在数值上相近(数据尚未成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 ESR1 突变患者中,PFS 获益更加显著。
AMC组 vs TPC 组的常见(≥ 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大多为 1/2 级:恶心(14.0% vs 4.1%)、呕吐(8.4% vs 1.4%)、潮热(8.4% vs 7.5%)、虚弱(7.0% vs 1.4%)、疲劳(5.6% vs 6.1%)和注射部位疼痛(0% vs 6.8%)。3 级及以上发生率为 4.9% vs 0.7%。
结果显示,虽然该研究没有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但数值上amcenestrant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 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相较于TPC的PFS相似。该药的安全性与此前研究一致。
Giredestrant是罗氏旗下的在研口服SERD。今年4月,罗氏就遭遇了挫折,在对晚期乳腺癌开展的Ⅱ期acelERA试验中,giredestrant未能达到改善PFS的主要研究终点。研究人员在ESMO大会公布了其详细数据。
acelERA BC 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 II 期研究,纳入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必须包含内分泌治疗)的晚期 ER+/HER2- 乳腺癌,探索 giredestrant vs 医生选择的内分泌疗法(PCET,氟维司群或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二线或三线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患者被 1:1 随机分配至 Giredestrant 组(n=151)或 PCET 组(n=152)。截至 2022 年 2 月 18 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7.89 个月;39% 的患者基线 ESR1 突变。
研究者评估的 PFS 风险比(HR)为 0.81(95% CI: 0.60, 1.10, p=0.18)。
值得注意的是,在 ESR1 突变患者中,PFS 获益更加显著。Giredestrant vs PCET 的CBR分别为 32% vs 21%;ORR 分别为 13% vs 7%。OS 数据暂未成熟。
与 PCET 相比,Giredestrant 安全可耐受。
尽管 acelERA BC 未达到 INV-PFS 主要终点,giredestrant 表现出相较于 PCET 的数值上的改善,且观察到了更高的 CBR 和 ORR。罗氏后续还将发布更长随访时间的更新数据,并将继续在其他临床试验中评估这款新药。
口服SERD之路何去何从?
在ESMO晚期乳腺癌部分的Highlight总结中,新型SERM Lasofoxifene的ELAINE1,口服SERD Amcenestrant的AMEERA-3和giredestrant 的acelERA BC被同时提及——虽然对于内分泌耐药的HR+/HER2-晚期乳腺癌人群,三者均未取得绝对胜利,但亚组分析中ERS1突变患者数据,启示我们后续研究的突破,或在于人群的筛选上。
最早获批的SERD是阿斯利康的氟维司群,但由于其注射给药方式,或会限制其使用范围。于是,有效的口服SERD成为各大医学巨头的“破局之钥”。
今年年中,全球首款口服 SERD 艾拉司群(Elacestrant)申报上市,相较于其他针对全人群的新药率先取得了成功。但其在 III 期临床中选择入组 CDK4/6 抑制剂经治、且 ESR1 突变的患者,也使其上市适应症范围有所缩窄。口服SERD的上市之路才刚刚开始。
国内医企也投身于口服SERD赛道竞争,例如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SCR-6852胶囊,益方生物的D-0502。谁将首个“上岸”,谁将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