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管路移位可将外露部分送入血管内吗? 解读:《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南》主要涵盖静脉炎、渗出/ 外渗、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中心静脉管路移位 / 异位、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等7种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下面,择其要点,整理如下。
一)静脉炎
评估
(1)应对血管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及周围局部组织、患者感受进行连续评估并记录。
(2)推荐使用静脉炎量表进行评估。
(3)结合发生静脉炎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静脉炎的风险因素,以确定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鼓励患者或照护人员报告血管穿刺部位疼痛或不适感,当患者穿刺部位及留置导管沿静脉走行出现疼痛 / 触痛、发红、发热、肿胀、硬结、脓性渗液或者可触及条索状静脉,应考虑静脉炎。
处理
(1)发生静脉炎时,应分析确定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适合的干预措施。
(2)若发生静脉炎,应确定静脉炎的原因并根据导管类型确定是否需要拔除导管。
二、渗出 / 外渗
评估
(1)应通过观察、触压和询问患者主诉等方法评估留置导管患者是否发生渗出 / 外渗。
(2)确认发生渗出 /外渗,应评估并记录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级别及损伤程度。
(3)发生渗出 / 外渗后应对局部组织、肢体活动度、患者感觉和肢端血运情况持续评估、记录,监测治疗效果。
处理
(1)应立即停止在原通路输液,保留导管,尽量回抽外渗药物,抬高患侧肢体,测量标记渗出 / 外渗范围,观察和记录皮肤的完整性、疼痛水平、感觉和肢体的运动功能。
(2)可依据药物性质和组织损伤程度给予药膏涂抹或外敷、冷敷、热敷、封闭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3)外渗引起的直径>0.5 cm的水泡,宜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出疱液,用无菌敷料包扎,也可联合使用水胶体敷料。
三、导管堵塞
评估
(1)应通过观察输液流速、输液泵堵塞报警、导管抽吸和(或)注射阻力对导管的通畅性进行连续评估。(2)当发生导管堵塞,应首先评估和纠正机械性导管堵塞,排除机械性堵塞后再评估导管堵塞的其他原因。(3)评估应使用抽有 0.9% 氯化钠注射液的 10 ml 注射器以抽吸和注射的方法判断导管的通畅性和导管堵塞程度。当出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输液泵堵塞报警频繁、导管抽吸和(或)注射阻力增大、穿刺部位漏液或疼痛时,应考虑发生导管堵塞。
处理
(1)应依据导管堵塞原因及类型,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2)应与医生和药剂师合作商讨有效恢复导管功能使用药物的品种、剂量及浓度。
(3)溶栓剂在管腔内停留 30~120 min后回抽血液,如果导管通畅,将溶栓剂和分解产物全部抽出并丢弃,然后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导管仍不通畅可以重复操作。
四、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评估
(1)可通过观察、测量和询问患者主诉及彩色多普勒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1)发生血栓后,应对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评估,以便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2)不建议使用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筛查。
处理
(1)有症状血栓,应根据治疗对导管的依赖程度、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的可能性及血栓的进展等情况,综合考虑保留或选择拔管时机。
(2)无症状、主诉及客观体征,单纯影像检查发现的血栓,不建议采取抗凝、拔管等处理措施。
(3)确需拔除导管时,应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先进行常规抗凝治疗,并在拔除前进行超声筛查血栓。
五、CRBSI
评估
(1)应通过观察、监测、血培养和询问患者主诉等方法进行评估。
(2)确认发生CRBSI,应进一步评估确定其发生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确定是否拔除或保留导管。
(3)发生CRBSI后应对置管局部和肢体、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持续评估并记录。
(4)对患者进行 CRBSI 风险因素全面评估,以便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
处理
(1)应根据导管类型、感染微生物以及重新建立血管通路的条件,确定是否拔除导管或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与风险。(2)对于不能被拔除而保留的导管,应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局部与全身改善情况并记录。外周静脉导管出现 CRBSI 症状或体征时应立即拔除。对于 CVC,需要通过临床鉴别,排除其他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在尚未确诊 CRBSI 之前应先行保守治疗。
六、中心静脉管路异位 / 移位
评估
(1)应在 CVC 置入 / 留置过程中,通过观察、测量、询问患者主诉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评估是否发生异位 / 移位。
(2)应选用适当评估方式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处理
(1)应根据导管尖端位置、患者后续治疗需要及病情尽早采取措施,并遵从无菌操作及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2)置管后调整导管尖端位置,不可将导管外露部分送入血管内。
(1)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内,应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七、MARSI
评估
(1)应通过观察使用或更换黏胶剂患者局部皮肤损伤情况,确定MARSI类型。
(2)MARSI发生后,进行MARSI风险因素全面评估,以便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处理
(1)对 MARSI的处理应首先明确原因,再进行分类处理。
(2)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情况恶化,应由皮肤或伤口专业人员协助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18):2381-2395. DOI:10.3760/cma.j.cn115682-20211222-05775.DOI:10.3760/cma.j.cn115682-20211222-05775
(纳洛酮整理 来源: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