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仁济情缘 |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仁济麻醉,谢谢有你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在仁济医院麻醉科进修的这6个月,我感触纷繁——这份缘分还要从2019年仁济医院宁波医院(杭州湾医院)开业说起,当时我被派到那里进修了13个月,让我深深感受到仁济麻醉科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谨慎的临床态度,同时也坚定了要来仁济医院本部学习的念想。
2022年阳春三月,樱花浪漫时,我如愿来到仁济,马上投入到麻醉科有条不紊的工作和学习中。熟悉新模式、感受新风格,熟练新操作、学习新理念,在逐渐适应仁济的学习和生活后,却不想疫情猝不及防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在医院的学习也被迫中断。按照防疫政策要求,我被封控在由由生活园区。在封控期间我每天坚持学习强国,每天看书,为之后的专业考试做准备,每天跳操,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放弃对一个好体格的追求,还偶尔唱歌,缓解内心隐隐的焦躁和不安。同时,我还结识了很多来自五湖西海的小伙伴,线上一起探讨学术,交流经验,使得枯燥的闭环生活也不再单调。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刻苦学习的交大学子,他们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并给予行动让我感触颇深…人生就是体验不同的生活,虽然困在这个不大的小区,也能体验到酸甜苦辣,为做完核酸每个人能发到肉罐头而雀跃,为思念家人而惆怅,为记录到石榴花的变化而欢喜,也为疫情不断上升的数字而揪心……生活真是一盒百味巧克力!
心中有光,何惧路长。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最终被控制住了。经历过束缚的人,才懂得自由的宝贵,我重新回到了仁济医院,更加珍惜每一寸时光,进修时间所剩不多,经过重重思考,我侧重心血管麻醉学习,每天6点半就赶到科室,换衣领药拿耗材,病人入室前准备好繁多的药品和全面的监测设备。在手术期间,麻醉科的老师对我不擅长领域的工作近乎手把手教学,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也一一耐心解答,我也逐渐学会了注重每一个细节,把握术前访视的重心,牢记药品摆放顺序,做到各类标识清晰,设备线路井井有条,尤其是陈杰老师,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病患春风化雨的态度,严格的麻醉方案制订到实施,以及多模式镇痛的选择,都是吾辈学习的楷模。另外,术中TEG、TEE等先进检测技术让我大开眼界,楼道里运送机器人让我感慨人工智能化。麻醉科每周安排的专业知识讲座,更新各类指南和专家共识,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其中大家“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将专业学习的氛围推向了顶峰。更贴心的是,对于已结业的进修老师,科里还专门设立一个微信分享群,继续供大家探讨学习仁济疑难病例,此等财富,实属可贵。
每一场麻醉犹如高空走钢丝。在外人眼里,也许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其实不然,麻醉专业性强操作复杂,麻醉医生工作的内容、承担的风险也远远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送出手术室,期间一刻都不能松懈,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就开始“大片”上演——体外按压,心电除颤,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场面惊心动魄。在手术室,监护仪上规律的“滴滴”声对我们来说是最动听的声音。
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要不断提升,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优秀的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仁济麻醉就是这样的“老师”。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在仁济能碰到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的老师们,真正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半年的仁济生活已经画上句号了,感恩相遇。虽然也有过心酸,有过委屈,更多的是钦佩,感动和值得。未来念之,定是一段温暖时光。仁济麻醉,谢谢有你!
文 | 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科进修医生 安秀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