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气切患者同时存在着呼吸与吞咽的问题,我们优先处理恢复更快的那项功能,而不需要局限于一定要呼吸功能好了之后再行吞咽训练,这两者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在我们平常的吞咽及呼吸功能康复中,我们时常是有针对性的、独立的处理这两者问题,但在看了很多前辈老师针对这两块写的文章以及公开课程后,引发了我的深思。后续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两者协同康复效果确实来的比各自功能康复快。
一、呼吸器官与吞咽器官的关系
· 1.1 解剖关系·
在人的口腔与咽喉部,呼吸与吞咽共同使用这两个区间(大致为黄色框内区域)
· 1.2 膈肌在吞咽功能中的作用·
膈肌在预防食管反流方面起着作用。在结构上食管会沿着脊柱椎体下行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膈肌作为主要吸气肌,在膈肌无力时,膈肌对食管的压力减小,此时胃食管反流的概率大大增加。
· 1.3 辅助呼吸肌在吞咽功能中的影响·
吸气辅助肌与吞咽肌(颈部)有部分重合,故而在有呼吸困难的患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在进行努力性呼吸时,这些肌肉会主要用于呼吸而不是吞咽,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吞咽动作被抑制,喉上抬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吞咽功能。
二、中枢神经调控之间的关系
呼吸调节中枢位于延髓上部(进一步研究显示,延髓的呼吸相关神经元可分为背侧呼吸组(dorsal respiratory group,DRG)和腹侧呼吸组(ventral respiratory group,VRG)。背侧呼吸组位于延髓背内侧,以吸气神经元为主,其轴突终止于脊髓颈、胸段的隔神经运动神经元和肋间神经运动神经元。腹侧呼吸组的神经元接受肺牵张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等处的传入冲动,起着整合传入信息和调节呼吸运动的作用。腹侧呼吸组所含的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数目大致相当。其中的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otzinger complex)与呼吸节律起源有关。[1]
吞咽中枢位于延髓中下部、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小脑及锥体外系[2]
三、在吞咽生理过程分期的联系
· 3.1 口腔准备期·
咽和喉处于静止状态;
舌根和软腭接触关闭口腔后部;
气道开放,此时是鼻呼吸。
· 3.2 口腔推送期·
双唇紧闭,舌向后推送食物;腭肌功能正常,保证呼吸顺畅;
· 3.3 咽期·
吞咽时存在三个保护屏障,
a:声带内收,使气管入口闭合;
b:杓状软骨内收;
c:会厌翻转,遮盖声门。
在这一期,吞咽反射诱发的瞬间呼吸暂停0.3-1...1.5秒(由食团大小决定时长)、通过舌骨上肌群和咽提肌的收缩实现舌骨和喉的上抬、两侧声襞靠拢关闭声门、杓会厌肌收缩使得会厌拉向后下关闭喉口、食管上括约肌适时开放;吞咽反射诱发前后呼吸都会自动转换成呼气相;在吞咽与呼吸出现冲突时,机体会优先呼吸而牺牲吞咽,从而增加误吸风险;
· 3.4 食管期 ·
吸气肌膈肌在预防食管反流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吞咽与呼吸的模式
呼气(Expiration)→吞咽(Swallow)→呼气(Expiration):安全!
吸气(Inhalation)→吞咽(Swallow)→吸气(Inhalation):危险!
五、常见的临床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来诠释吞咽障碍与呼吸障碍的相互影响
※吞咽呛咳误吸、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及肺部炎症; ※长期留置鼻饲管(异物)➡刺激肺部分泌痰液➡加重肺部感染; ※呼吸频率过快➡无法保证短暂的呼吸暂停(不合时宜的气道开放)➡呛咳误吸➡肺部感染; ※营养不良➡肌少症➡蛋白减少,呼吸肌力量减弱➡无法(完全)咳出误吸物➡肺部感染; ※PaCO2 上升➡抑制吞咽反射; ※机体供氧不足➡姿势改变,仰头位呼吸➡颈前吞咽肌过度拉长,抑制其活动➡容易导致呛咳误吸; ※气切患者肺内压=大气压➡无法形成声门下压力➡吞咽过程中容易误吸呛咳。
六、临床治疗思路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呼吸与吞咽同时存在问题的病人该怎么办呢?
之前有幸听过温红梅老师讲过:碰到气切患者同时存在着呼吸与吞咽的问题,我们优先处理恢复更快的那项功能,而不需要局限于一定要呼吸功能好了之后再行吞咽训练,这两者完全可以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戴着气切套管的病人不一定需要拔除气切套管后再进食,经过评估后即可经口进食安全性状食物(其实也容许少许误吸或渗漏,只要能将误吸或渗漏食物处理即可),这样不耽误康复进程,加快患者出院。而无法维持声门下压导致误吸或渗漏的患者则可以使用说话瓣膜,佩戴后从套管口进气,从嘴巴和(或)鼻子呼气,声门以上有了正常气流流动,气流刺激声门以上,也帮助吞咽反射的恢复,加快吞咽启动,促进吞咽功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