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战疫一九二】日夜奋战,他们与病毒正面交锋
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整个城市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可是大医二院有一群人,他们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迅速集结,奔赴到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9月1日下午,来自检验科、病理科、科研中心等多部门医务人员组成的17人支援队伍,匆匆从工作岗位上赶回家中,简单地收拾准备后直奔医院集合,星夜驰援大检方舱,开始了与病毒的正面交锋。
这支队伍由11名核酸检测人员和6名具有医学背景的辅助人员组成。队长王婧涵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每次疫情她总会出现在核酸检测一线。身为一位女儿、妻子和母亲,她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身份——军嫂。这一身份意味着她要时刻面对夫妻常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的生活。本轮疫情暴发时,适逢丈夫探亲休假在家,短暂的团聚日子即使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对王婧涵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在得知医院需要紧急组建核酸检测队伍后,她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虽然听到了孩子的哭喊,但她仍然“狠心”地让丈夫抱开孩子,匆匆拉着行李箱“落荒而逃”似地跑出家门。 队员们来自不同的科室,时间紧、任务重,激增的标本几乎没有给大家留有任何可供磨合和相互适应的时间,抵达方舱后的当晚,全体队员在对工作环境和设施条件做了必要的熟悉后,便迅速投入到繁重的检测工作中。面对巨大的检测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大家互帮互助,分工协作,在工作中寻找默契、不断改进细节、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此次支援大检方舱的标本前处理工作由患者服务部孙藤芳带领其他5名队员承担。隔着方舱的两道门,她们看到了舱内狭小密闭的空间中垒成小山一样的样本,经过考虑她建议摒弃初始制定的每次尽可能多地向舱内运送标本的策略,改为每次仅向舱内传送20组标本。她表示,“虽然这样增加了我们向舱内运送标本的次数,但是这一改变可为舱内队员腾出更多工作空间,‘即送即清’的工作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队员因堆积大量待检标本而带来的精神压力”。不仅如此,为了使核酸检测队员回到驻地后能充分休息,负责前处理工作的队员们还主动承担起了驻地的后勤保障工作。
队员们每天顶着烈日入舱,次日迎着朝阳出舱,常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天工作前换防护服时,大家都能发现每个人手上、腰上贴着的膏药不是又增加了就是又换了新的部位。一次,在准备试剂拆包装的时候,锋利的纸板将队员乔广美的手指划破,鲜血直流。十指连心,同事们关心地询问她是否需要休息一下。贴上创可贴后,她笑着对同伴弯弯手指说:“没事儿,你们看,不影响我嗖嗖加样。”9月的初秋,早晚虽有凉意,但烈日却鲜有缺席队员出征的午后。
6名前处理队员需要穿着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在户外连续工作8-10小时。队员吴铮第一天户外工作就中暑了,只休息了片刻便又要求穿上防护服回到工作岗位。“如果我缺席了,那我的队友们就会更辛苦,我不忍心……”这是她坐在地上稍稍缓解后说的第一句话。 每日的后半夜工作是对全体17名队员精神和体力考验最大的时刻,因为全民核酸采集从6点持续到19点,队员们上岗往往是每日标本量最集中的夜晚时分,而这个时候又往往是大家最困的时候。 为了减少出舱次数,大家会刻意在上班前少吃饭、少喝水; 为了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队员之间会用尽量大声说话等办法互相提神,以保证精神足够集中,避免出现检测差错。 截至目前,我院支援大检方舱核酸检测团队已完成检测量超70000管,检测人数逾70万人。 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大检集团驻场负责人的高度评价。
病毒无情人有情,17名队员中有党员、有团员,他们因疫情而相遇、因使命而凝聚。党员就是旗帜,组织就是堡垒!病毒或许可以暂时阻止他们与家人的团聚,却永远无法阻挡他们踏平险阻的信心。“岁月不一定仅仅是因为我们而静好,但是我们一定会努力负重前行。”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声音。
供稿:检验科 梁晗 马连蔚 王婧涵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姜晨 审核: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郭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