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脐带及绒毛间隙的病变
胎盘作为母、胎联系的“半导体”,承担着母体免疫系统接纳、营养输送、代谢物排出的关键作用。胎盘病理学是借助胎盘的形态学来判断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健康状态,可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即时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在产科疾病预测、异常妊娠结局解释、遗传异常提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胎盘病理一般分为绒毛膜羊膜炎、母体-胎盘灌注异常、胎儿-胎盘灌注异常和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炎4个主要疾病谱。由于胎盘病理的特殊性,在病理诊断实践中往往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表现,才能有更准确的认识。
衡道医学新媒体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陶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李娟、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病理科郑良楷共同为大家带来“胎盘病理诊断体系化课程”。本期是由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刘祥玉为大家带来的体系课程第二讲笔记——胎膜脐带及绒毛间隙的病变。文中所涉及的图片版权归讲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或挪用。
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刘祥玉
胎盘主要结构有:脐带、游离胎膜、绒毛膜板、绒毛树、绒膜间隙和底板。
下面根据以上几个主要结构依次介绍发生的主要病变。
脐带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观察脐带病变最重要的是大体观察。要注意思考观察到的病变所包含的临床意义。
一、脐带大体检查内容:
1、颜色: 正常为白色、半透明;胎粪污染时为棕绿色、黄色;炎症:黄色、污,易碎;胎死宫内或高危:红棕色。
2、长度: 脐带长度与胎龄、遗传学和胎儿运动有关。 功能性长度 更重要,绕颈、绕肢造成功能性的变短;与胎次呈正相关,可能胎次的增加导致子宫增大,从而胎儿运动增加和脐带变长。
①脐带过长>70cm:约占3.7%,与胎儿心衰有关。脐带过长会增加通过脐带和胎盘血管的流量阻力,导致静脉淤积、绒毛充血和绒毛膜板内血管扩张,容易发生血栓。
②脐带过短<30cm:约占2%,可引起胎盘早剥或脐带撕裂。脐带过短见于胎儿运动减弱综合征,包括唐氏综合征、骨骼异常和发育不良;主要影响胎儿下降。
脐带过短诊断需慎重:因为产后两小时,脐带缩短约3%(与新鲜测量相比);福尔马林固定24-48小时,12%比实际长度短,一定要确认是否完全送检,分娩过程中留下5cm左右。
3、直径:
图示:脐带过粗(>3cm;与巨大儿、胎儿水肿有关;节段性;排除血管瘤)和脐带过细(<0.8cm;与FGR、胎盘功能不全有关)。(测量比实际可能缩小0.1-0.2cm)
4、螺旋: 是重要描述内容,与胎儿血管灌注相关性大,且与胎儿活动有关。
图示:螺旋过多,脐带根部变细,可能形成血栓,影响胎儿发育。
5、脐带插入: 有脐带插入时,胎膜可能有含铁血黄素,要仔细检查有无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关注帆状附着与临床一致性。
6、脐带结节: 真结(打开后,表面凹痕或凹槽可能会很明显;可能形成静脉血栓)和假结(血管曲张、华通胶过度增多)。注意排除分娩过程中人为真结。
仔细观察是否有
表面白斑:多个白色较平坦斑点,常见于真菌感染;
表面溃疡:溃疡呈条状,可能暴露的动脉上,显示小血肿,常见于胎粪性肌坏死。
7、脐血管数目: 与临床不一致时要核实;要排除切面假象;多个切面寻找闭塞血管;脐带根部2cm易见动脉吻合,在距离根部5cm处取材最佳;少见脐血管增多;单脐动脉多与FGR有关。
8、脐血管病变:
①血栓:白色条状,质地坚硬;闭塞后临床诊断单脐,非闭塞大体不明显,主要多取材镜下诊断。
②炎症: 炎症 : 钙化坏死; 形成瓷白色,质硬。
③血肿: 罕见,可能有脐带脱垂、附着异常;
④血管瘤: 错构瘤性质; 可能与母体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和羊水过多有关。
二、脐带组织学病变
1、脐带炎症
①1期:脐带静脉炎,仅见一条血管有炎症。
②2期:脐带动脉炎;
③3期:钙化坏死性脐带炎;
④脐血管周围炎:3期,羊膜下见中性粒细胞,易节段性发病;常与念珠菌感染有关;感染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有关;小于28周死亡病例的感染率升高;大多数新生儿无症状或皮疹;取材要仔细寻找病灶,尤其是有白斑的部位。
⑤慢性脐带炎:非常少见,与HSV、梅毒相关;
2、脐带血栓
3、胎粪相关:镜下见脐血管细胞退变,嗜酸、变圆,可见含胎粪的巨噬细胞;与新生儿窒息、死亡、神经系统病变有关;常与羊水感染同时存在。
4、血管肿瘤:
①脐带内血肿:无内皮,需与临床钳夹假象鉴别;②血管瘤:罕见,需与卵黄管残留鉴别。
胎盘外游离胎膜
胎膜主要体现母体相关的病变。是母体炎症反应、母体血管循环的观察据点。
一、胎膜大体检查内容:
主要是颜色观察。正常胎膜颜色是白色、半透明状;炎症时多是黄色、不透明状,有黏滑感;胎粪污染时多是棕绿、黄色,见胎膜水肿分层;胎膜后出血时多是黄褐色,有陈旧性出血。
二、胎膜组织学病变胎膜:
1、炎症反应:
①急性绒毛膜羊膜炎(3期2级)。
②亚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由毒力较低的感染所致,如支原体、念珠菌等。镜下见胎膜中大量菌落,炎症胎膜呈带状分布、局灶性分布,多为退变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需高倍镜下排除感染,革兰氏染色易见。感染时间约2周,易发生新生儿慢性肺病。
③慢性绒毛膜羊膜炎:易漏诊。母胎排斥反应,与VUE、慢性蜕膜炎相关。镜下见绒毛膜与蜕膜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呈跳跃式分布,1期淋巴细胞局限于绒毛膜滋养细胞层,2期淋巴细胞在绒毛膜羊膜结缔组织内。与早产或胎儿宫内死亡发生率高。
2、绒毛外微囊:如下图所见,是均匀、无细胞的囊肿;一个胎膜卷大于三个微囊时为异常。可能是慢性缺氧诱导绒毛外滋养细胞功能障碍。
3、蜕膜层状坏死:如下图所示,是急性缺氧病变(膜梗死),足月妊娠常见,可与微囊伴发;需包含至少有10%的胎膜、蜕膜或滋养细胞呈鬼影细胞;底板蜕膜也可出现。
4、胎膜纤维素样物:无蜕膜鬼影细胞。
5、母体血管灌注不良:蜕膜血管病、肥厚性血管病、纤维素样坏死、急性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周围或血管壁内常可见淋巴细胞。尤其注意蜕膜血管病,需在厚胎膜处或胎膜与蜕膜连接处取材。
6、羊膜结节:高浓度羊水中的鳞状上皮附着在羊膜表面;羊膜表面见鳞状上皮、毳毛、胎脂、嗜酸碎片等混合物上皮与严重的羊水过少、长时间胎膜早破、慢性双胎输血综合征有关。
7、绒毛膜结节:埋在绒毛膜间质中,没有羊膜覆盖;显微镜下呈扁平结节含有鳞状碎片;是罕见病变,与早期羊膜破裂、羊膜外妊娠有关。如图所示。
8、其他:白细胞碎裂,胎粪污染、含铁血黄素沉积、鳞化及羊膜上皮增生。
绒毛膜板
绒毛膜板兼顾胎膜和脐带血管两方面的问题。
一、绒毛膜板大体检查内容:
主要观察形状、血管、血栓和结节情况。
1、形状观察: 绒毛膜板形成子体面,是整个胎盘形状的体现,与预后有关,大部分椭圆形;形状异常约占10%,多为双叶胎盘、副胎盘、膜状胎盘、有窗胎盘等。
2、血管观察: 绒毛膜板形成胎儿面,动脉在静脉之上伴行,在组织学上无法区分;血管从插入开始的细血管网均匀地延伸分布,远端直径减小;脐带中央插入与偏心/边缘插入相比,有更密集的血管覆盖。
3、血栓观察: 注意绒毛膜板血管扩张,腔内内容物牢固,可能有血栓形成,任何白色、质硬的血管都要仔细观察。
4、结节观察: 羊膜下、绒毛膜下囊肿:清亮透明;绒毛膜血管瘤:大多呈红色,梗死后呈黄色。
二、绒毛膜板组织学病变:
1、母体炎症反应
2、胎儿炎症反应:绒毛膜板血管炎症为胎儿炎症反应1期,炎细胞趋向羊膜腔;血源性感染时,炎细胞可能趋向胎盘实质。
3、E/T绒毛膜板血管炎:少见,但可发生于足月胎盘;可伴非闭塞性血栓;是血管损伤的反应,但缺乏血管坏死;可能与感染无关。
4、绒毛膜组织细胞增生:与慢性绒毛膜炎、慢性蜕膜炎、绒毛膜羊膜炎有关;胎粪发生率高(41%);CD68、Vimentin阳性;病因不明,细胞胎儿起源提示反应性改变。
5、绒毛膜板血管血栓:见血管壁损伤,下游无血管绒毛。
6、绒毛膜板肿物
绒毛膜板下囊肿
绒毛膜血管瘤
绒毛间隙常见病变
绒毛间隙是母体血液流动的腔隙。
一、绒毛间隙大体检查内容
图示:新鲜的绒毛周围纤维素斑块:局灶性灰白色,界限不清(左图);大量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灰白色质硬条带(右图)。
二、绒毛间隙组织学病变
1、炎症:尤其注意慢性组织细胞性绒毛间隙炎(下图1和2,与间隙中见单一的组织细胞浸润,不累及绒毛,可与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伴发;与早期反复流产有关)。急性绒毛间隙炎(下图3和4):少见,多为严重感染,绒毛间隙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大量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增多:间隙正常,形状不规则,伴绒毛外滋养细胞增生;至少一张切片全层超50%的绒毛累及;与FGR、死胎有关。
(下图左)绒毛间纤维素沉积增多:绒毛一侧见纤维素样物;(下图右)绒毛周围纤维素斑块:纤维素包裹绒毛,范围不足以诊断大量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可伴有钙化。
3、血栓:胎盘实质内绒毛间隙血栓(下图左:呈层状,边缘呈角,
不累及周围绒毛,与胎儿血管完整性受损有关);绒毛膜板下绒毛间隙血栓(下图右:血栓沿绒毛膜板呈平行条状分布);
圆形血肿(下图所示,毗邻底板的圆形病变,无分层,围绕血肿受压的胎盘绒毛形成梗死区;与母体血管灌注不良密切相关)。
4、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母体输血时会有所增加,大量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可能与21三体胎儿的骨髓异常有关。
5、绒毛外滋养细胞岛增多(左下图)和滋养细胞微囊增多(右下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