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生将莲子壳诊断为肿瘤?当事医生发声!原来家属、不良媒体才是始作俑者
近日,湖南长沙有家长反映,8月25日,11个月大的孩子上颚出现黑色肿块,花300元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看专家号,专家初步诊断疑似肿瘤,待查待排;处理意见是住院手术治疗。
该家长称,一开始是带着孩子去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去看病,医生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湘雅医院看。因为湘雅医院暂时没有床位,家长也没有立刻带着孩子入院,而是带着孩子去其他医院进行再次检查。
到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后,医生在检查过程中,用棉签试探性地去碰肿块。肿块直接掉了下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块莲子壳。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莲子壳,竟然闹出了这么一个大篓子。当时看到这样的标题,作为行内人首先是不相信的,结果在别有用心的媒体炒作下事情发酵,把所谓的医院、医生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据媒体报道,涉及此事的医生是湘雅医院口腔专家翦姓医生,现任湘雅医院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据介绍,翦医生已经在湘雅医院工作50余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学专家。
“将莲子壳误诊为肿瘤”究竟是怎么回事?
病历上初步诊断结果为“待排查”,而非确诊
根据家长提供给媒体的病历单来看,医生在病例上下的初步诊断是“右侧颚部肿块性质待查?先天性胚胎瘤待排?”,并且打上了两个问号,并没有直接确诊。
根据医生的“体格检查结果”,医生在病历中写了“扪及硬”,基底宽,活动度小”。医生用手去扪了异物,并非看两眼就下诊断结论。医生检查后写了一个“初步诊断”意见,怀疑是肿瘤,写了“待查”二字。
医生回应:没有用探针是担心婴儿口腔粘膜的继发性损伤
事件引起舆论风波后,翦医生在朋友圈对当时的诊断过程作出回应表示,当时做住院处理的8点想法,考虑到是一个11个月的婴儿,接诊时既要考虑诊断问题,又要考虑婴儿口腔粘膜不受继发性损伤的问题,所以做了以下考虑:
1.婴儿在没有自主支配行为意识的情况下,我只能用手轻轻的捏着鼻子,让孩子张开嘴后进行检查;
2.口腔科的门诊检查应该用检查盘中的三件器械,即口镜、摄子,探针。但是,对这位婴儿,在场的2位学生为我打开了盘子和其中的器械,但我没用,当时的考虑是小孩无自主意思,锐器放入嘴内在小孩子动时探针会刺人口腔软组织内,选成继发损伤;另外,也没有用口镜用力压下颌无牙的牙槽嵴的粘膜而出血,同时损伤牙槽嵴的粘膜;
3.是釆用了轻捏鼻子让口呼吸时小孩张嘴检查口腔情况和腭部情况;
4.检查高起物体硬度与基底情况时,使用了2根棉扦并拢从后部及中近面向牙槽嵴方向各推了2次,高起物无动度;
5.当时想用探针插入高起物基底挠动的,怕粘膜损伤出血加上患者哭时两个因素而发生误吸使患者得继发性肺炎或误吸,所以,没有进行这种处理;
6.当时本想给开个CT检查后再处理,考虑到11个月的孩子做CT幅射太大,时间要预约;
7.所以告知患者家属开住院证后再进一步处理会比较安全、科学,孩子无痛的情况下检查会更方便,经得家属的同意,开了住院证。
8.开住院证必须有初步诊断才能符合入院条件,经过使用我所掌握的知识范围,给了初步诊断1. 肿块性质待查;2. 根据患者家属提供的病史,只有畸胎瘤待排比较接近病史和检查结果,所以作了这二个诊断,开了住院证。
9月12日,翦医生再次在朋友圈发布了回应,“我把我当时为什么没有直接用口腔探针去从这个物体底部挠动,是怕造成婴儿口腔粘膜的继发性损伤,如果一个11个月的孩子出现窒吸门诊没有处理条件,而改用2根棉扦并扰探试物体硬度和基底的宽度后,而争得患者父母同意开住院证入院进一步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患儿家属全程知情;如果不是肿瘤就算住院进去在进一步检查中也会排除,住院单也写着待排,并非住院就直接手术;最后患儿家属带去其他医院排除了,应该庆幸不是肿瘤,而且家属不应该反思为什么给婴儿吃莲子壳?结果去找不良媒体一通报道,这些毫无社会责任的嗜血媒体跟风报道,搏眼球挣流量,跟“丢肾门”“纱布门”等事件异曲同工,黑心媒体挣得盆满钵满走了,却加剧了医患矛盾,其心可诛!而且公开信息显示,翦医生一直致力于“咀嚼槟榔致口腔癌”的研究,曾发表论文《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口腔癌的研究进展》,曾因宣传“槟榔致癌”被多次威胁,依旧在宣传。可以看到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主任默默耕耘医坛,仁心仁术,并非媒体散播的不良医生。
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个好医生也许失误一次就会被扣上庸医;一个庸医误打误撞救了一个人会被称呼神医;民众对医疗的认知严重缺乏,也忽视了医学科学的严谨性。最后,如果说,这就是一个肿瘤,是不是家属还是得指望这些专家来医治?
来源:部分来源健康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