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视窗】张钰娟课题组Sci Total Environ揭示环境PM2.5暴露对早孕妇女全身性炎症的影响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钰娟课题组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近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mbient PM2.5 exposures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early pregnancy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首次评估了空气细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对妊娠早期妇女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M2.5可诱发早孕妇女的全身性炎症,妊娠丢失组与正常早孕组相比,PM2.5相关的炎症反应更明显。
空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PM2.5是首要污染物。2021年WHO基于低浓度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新证据,将PM2.5年均目标值由10μg/m3下调至5 μg/m3。我国暂行的PM2.5过渡阶段目标值为35 μg/m3,污染防治及环境健康研究任重道远。孕期PM2.5暴露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课题组近期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即使孕期日均PM2.5暴露<10 μg/m3,仍可降低足月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环境PM2.5暴露可增加人类早期妊娠丢失即胚胎停育的发生风险。为进一步探索其暴露效应机制,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人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现PM2.5可诱发早孕妇女全身性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抗氧化应答。妊娠丢失组与正常早孕组相比,PM2.5相关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更为严重且抗氧化反应不足。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既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又是PM2.5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机制。因此,PM2.5对早孕妇女全身性炎症的影响有待研究。
在该研究中,课题组构建了天津市大气PM2.5时间调整土地利用回归模型,估算228例早孕妇女(妊娠丢失组和正常早孕组各114例)采血前30天住址对应点位的每日PM2.5浓度。采用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法测定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分析采血前7天PM2.5暴露对3种细胞因子的单日滞后效应,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用于分析采血前7天和30天PM2.5的分布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研究发现,采血前第3天的PM2.5暴露与早孕妇女血清IL-1β升高有关,采血前第5天的PM2.5暴露与早孕妇女血清IL-6和TNF-α升高有关。
分布滞后效应亦显示3种标志物均随采血前某段时间PM2.5暴露的增加而升高。
此外,采血前7天和30天的PM2.5累积效应可使妊娠丢失组血清IL-6升高,而对正常早孕组无累积效应。
该研究提示PM2.5可诱发早孕妇女的全身性炎症反应,IL-6水平升高是否参与了PM2.5致人类胚胎停育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课题组关于PM2.5对人早孕母胎界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该系列研究将为采取相应的PM2.5暴露防护及抗炎、抗氧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和胎儿源性成人期疾病,保护公众健康。
我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张钰娟为本文通讯作者,计划生育科主管技师张步美和医师弓弦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和第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等资助。
作者介绍
张钰娟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卓越教师、最受学生喜爱教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获得天津市“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技术能手”和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岗”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主要从事孕期空气污染暴露评估及健康效应机制研究。
来源 | 天津医科大学
审核 | 科研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