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辞退50岁副教授,海南医院去行政化,还有牙医幻想进编躺平
作者丨文清
编辑丨火山三六九医彩网原创
近日,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文件提出,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职业化和聘任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管理。
无独有偶,近日,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教育出色但科研产出不达标被学校辞退的新闻也冲上热搜,让人不由得感慨,如今想“进编躺平”,谋求一份终身工作,真的是太难了。
近年来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公立医院、大学等事业单位,甚至部分地区的党政部门,对“入职即给编”已经越来越慎重了,年轻人想考完试进入体制获得“铁饭碗”,然后“躺平”等退休,多少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了。
而靠技术吃饭、越老越吃香的医生,也开始迷惘起来:现在还执着于非公立医院不进,迷信“编制”比高薪香得多,真的是明智的吗?
01|公立口腔不一定稳定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怕十年前都没人能预料到今天口腔医生如此物以稀为贵,所以今天的人也无法预料到十年后行业会进化到什么形态。但对于牙医而言,一些趋势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一个显著的趋势是,疫情带来公立医院地位和势力回潮, 公立医疗体系在政策层面再度被高度重视,近两年各地公立医院的扩建此起彼伏,口腔专科医院的新建扩建也不遑多让。 但公立医院地位的重新加强,不代表公立医院医生能端稳铁饭碗,疫情停诊和防疫支出导致医院营收承压,财务运营压力急剧加大,医护人员朝不保夕,近年来陆续已有公立医院发不出工资甚至直接挂牌拍卖的现象。
“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日在公司内网发文时如此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医院,只要是自负盈亏,在“惶者生存”哲学下,非必要的成本都会被砍掉。
而毋庸讳言,在综合性公立医院,口腔科就是那种并非绝对不可或缺的“边缘科室”,在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收不抵支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主动瘦身、减薪减员就会成为常规操作。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数据显示,疫情的第一个年头2020年,2508家参评三甲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如此数字,堪称触目惊心。 若是医院债务压力重重使得医护人员薪资降低,再像海南新政这样取消医院编制,使得公立医院“铁饭碗”进一步锈蚀,那公立医疗体系,对民营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牙科行业的口腔医生而言,吸引力就大不如前了。
当然,头部公立三甲口腔专科医院,对于口腔医生来说仍是就业的最佳选择。但全国公立口腔专科医院总数也不超过1000家,头部的三甲口腔医院就更为稀少,且这些医院大多都是集教学、科研和临床为一体的教学医院,非博士很难进去谋得“一官半职”,其门槛之高对绝大多数来说只是梦想。
02|民营牙科机会多
但如果口腔医生把择业视野聚焦于民营口腔机构,那选择余地就大得多。无论是头部著名的全国性口腔连锁集团,如瑞尔集团、美维口腔、泰康拜博等,还是区域性大中型口腔连锁机构,如牙博士口腔、德伦口腔、通策医疗等,抑或是小型口腔门诊甚至个体口腔诊所,现在都急需优秀的口腔医生资源。
获医能力,甚至被行业认为是上市口腔连锁机构市场争霸的关键因素。
现在全国民营口腔机构接近10万家,但拥有执业证的口腔医生不过25万人,面对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的口腔医疗市场,各大民营口腔机构都在绞尽脑汁,希望能招聘到优秀的口腔医生。无论是技术精湛经验的公立医院的主任医师,还是刚本科毕业潜力可观的口腔萌新,民营口腔都十分欢迎,为此不惜一掷千金。
即便舆论对于看牙贵早已炮声隆隆,但国家医保部门还是坚持牙科市场化原则,多次在回答人大代表议案时表示种植牙等不会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而公立三级医院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定为不超过4500元,也远超市场预期,说明政策部门对于牙科的价格限制绝不会违背市场规律。
从种植牙价格治理不难看来,牙科政策变动不会随民粹起舞,民营牙科行业仍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合理的利润空间,这些都意味着口腔机构仍会保持信心和资本,从而坚持高薪抢医的人才战略。 甚至可以说,现在口腔医生在民营牙科人才市场,迎来了最好的就业择业时机。与其挤破头进入公立医院谋求不一定能够拥有的稳定,不如大胆闯荡民营口腔人才市场。 在用技术和业绩说话的民营口腔市场,不断精进技术、锤炼高情商、积极适应新变化和新思维,这或许才是一个口腔医生最稳的“铁饭碗”。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