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结石
Drug-Induced Renal StonesCite this chapter
Daudon, M., Jungers, P. (2010). Drug-Induced Renal Stones. In: Rao, N., Preminger, G., Kavanagh, J. (eds) Urinary Tract Stone Disease. Springer, London. https://doi.org/10.1007/978-1-84800-362-0_19
药物性肾结石
药物引起的结石约占所有肾结石的 1%。它们涉及两个主要机制。第一个包括由药物和/或其代谢物制成的结石,这些结石通过 X 射线衍射或红外光谱根据其特定图表进行鉴定。如今,最常见的是用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抗蛋白酶(如茚地那韦)、用于治疗脑弓形虫病的大剂量磺胺嘧啶和滥用含麻黄碱/愈创甘油醚的制剂,而氨苯蝶啶,以前最常见的涉及的药物,很少观察到。第二种包括常见成分的结石,由药物对尿液 pH 值和钙、草酸盐、磷酸盐、柠檬酸盐、尿酸或其他嘌呤的排泄的代谢作用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未经监督的钙/维生素 D 补充剂和碳酸酐酶抑制剂,包括抗惊厥药(如托吡酯)。代谢性结石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它们显然具有常见的成分,并且可能在停药后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医源性结石的形成有利于大剂量或长期治疗、高肾排泄和药物或其代谢物的低溶解度、低尿量或尿液 pH 值不足,并且在有结石病史的患者中尤其常见。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药物性肾结石的发生率。代谢性结石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它们显然具有常见的成分,并且可能在停药后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医源性结石的形成有利于大剂量或长期治疗、高肾排泄和药物或其代谢物的低溶解度、低尿量或尿液 pH 值不足,并且在有结石病史的患者中尤其常见。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药物性肾结石的发生率。代谢性结石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它们显然具有常见的成分,并且可能在停药后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医源性结石的形成有利于大剂量或长期治疗、高肾排泄和药物或其代谢物的低溶解度、低尿量或尿液 pH 值不足,并且在有结石病史的患者中尤其常见。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药物性肾结石的发生率。尿量低或尿液 pH 值不足,尤其常见于有结石病史的患者。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药物性肾结石的发生率。尿量低或尿液 pH 值不足,尤其常见于有结石病史的患者。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药物性肾结石的发生率。
药物性结石目前约占泌尿系结石的 1%。
1、磺胺类药物是 1940 年代初推出后不久与肾结石形成相关的第一种药物。
2、此后,在接下来的四个十年中,只出现了很少的报道,直到 Ettinger 等人。
3、报道了用氨苯蝶啶治疗的患者经常发生结石。这导致了药物性肾结石这一创新概念的提出。
4、随后,出现了许多关于多种药物的报道,涉及不同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导致了药物性结石形成涉及两种不同机制的附加概念。
2药物性结石的形成机制
对药物暴露患者的大量结石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两种主要类型的药物性结石:
1. 结石大部分或部分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 X 射线衍射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轻松进行诊断,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异物的存在以及其在石头中的位置和数量。
2. 由草酸钙、磷酸钙、尿酸或尿酸铵制成的结石是由于药物的代谢作用,通过改变尿液 pH 值和/或尿中钙、草酸盐、磷酸盐、尿酸或电解质的排泄而产生的。在这里,诊断更加困难,因为结石具有共同的成分。它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和合并症,以及患者当前或以前使用的药物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医源性结石通常在先前存在的结石上形成,从而导致结石成分混合,通过彻底的形态学检查和对结石的顺序分析发现。
3有利于药物性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
并非所有药物都能形成药物性结石。具有诱发结晶尿和结石形成倾向的药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其中一些可能同时涉及:药物的日剂量高(数百毫克或几克的数量级);长效处方;药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高尿排泄;尿浓度峰值(半衰期短的药物);药物和/或代谢物的溶解度差;药物晶体的特殊特征(大小和形态);或同时给药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或代谢的药物。另一方面,在接受潜在致石药物治疗的大量患者中,只有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会出现结晶尿或结石。这表明个体特有的风险因素可能有利于结石的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是肾结石病史,在高比例的受影响患者中发现。其他有利因素是尿潴留(畸形性尿路病、前列腺肥大);潜在的潜在岩石代谢异常(如特发性高钙尿、高尿酸尿、高草酸尿或低柠檬酸尿);个人戒毒模式;尿液 pH 值异常低或高;尿路感染; 尿量低; 或尿液浓度过高(脱水发作、炎热的气候等)。前列腺肥大);潜在的潜在岩石代谢异常(如特发性高钙尿、高尿酸尿、高草酸尿或低柠檬酸尿);个人戒毒模式;尿液 pH 值异常低或高;尿路感染; 尿量低; 或尿液浓度过高(脱水发作、炎热的气候等)。前列腺肥大);潜在的潜在岩石代谢异常(如特发性高钙尿、高尿酸尿、高草酸尿或低柠檬酸尿);个人戒毒模式;尿液 pH 值异常低或高;尿路感染; 尿量低; 或尿液浓度过高(脱水发作、炎热的气候等)。
4药物性结石的流行病学
药物性结石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事实上,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仅报告了含有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结石,可通过 FTIR 的 X 射线衍射识别,而没有外来成分的常见成分的结石通常不被确定为药物诱导的。Ettinger 等人于 1980 年首次提出了药物性肾结石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他们报道美国 50,000 例肾结石中有 0.4% 含有氨苯蝶啶。Asper报告在 1982 年至 1985 年间在瑞士通过 X 射线衍射分析的一系列 14,165 个结石中,含药物结石的患病率为 0.1%,而 Rapado 等人。在西班牙观察到 1,500 个结石中有 0.8% 存在药物。在 1975 年至 1985 年的十年间,Réveillaud 和 Daudon 在 4,000 个结石中的 58 个(1.4%)中发现了药物的存在。氨苯蝶啶是最常涉及的药物。最近,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患者的新药,即茚地那韦和磺胺嘧啶成为最流行的药物,而含氨苯蝶啶结石的发病率下降,如一项药物分布调查所示。1977 年至 2002 年期间在我们的实验室检查的泌尿系结石中含有结石。值得注意的是,由药物代谢作用引起的结石几乎与含药结石一样常见。在 1977 年至 2006 年间在 CRISTAL 实验室分析的 45,000 颗结石中,0.95% 含有药物或代谢物,而 0.65% 是由代谢药物诱导产生的。
5含药物肾结石
在结石中发现了大约 20 种不同的药物(表 19.1 )。 表 19.1 结石中发现的药物
5.1氨苯蝶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常给高血压患者开具保钾利尿剂氨苯蝶啶。它与噻嗪类利尿剂有关,以防止低钾血症。美国流行的药丸是 Dyazide®,每片含有 25 毫克氢氯噻嗪和 50 毫克氨苯蝶啶。 在 Ettinger 等人报告的第一例病例中, 一名 52 岁的女性患者通过了近 50 颗芥末色结石,每天服用 300 毫克氨苯蝶啶。随后,出现了一些报告(在 Daudon 和 Jungers 中进行了评论)。大多数受影响的患者每天接受 150-200 毫克氨苯蝶啶。含有氨苯蝶啶的结石(图 19.1a )在有结石病史的患者中比没有结石病史的患者更常见,尤其是在仍然存在结石的情况下,这为氨苯蝶啶或其代谢物的沉积提供了物理支持。 图 19.1
( a ) 由氨苯蝶啶和代谢物组成的结石碎片。( b ) 由与蛋白质混合的茚地那韦一水合物晶体组成的结石碎片。( c ) 使用偏光显微镜在尿液中观察到茚地那韦一水合物晶体。( d ) 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阿昔洛韦晶体。( e ) 阿扎那韦石。( f ) 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阿扎那韦晶体 如 FTIR 所示,只有三分之一的氨苯蝶啶相关结石主要由氨苯蝶啶制成,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少量氨苯蝶啶与不同数量的常见成分(如草酸钙或尿酸)相关。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氨苯蝶啶存在于 70% 的结石的细胞核中,因此表明其在成岩过程中的起始作用,而在 30% 的情况下,氨苯蝶啶覆盖了预先存在的结石。 色谱分析表明,氨苯蝶啶结石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氨苯蝶啶及其代谢物,游离形式的羟基-4'-氨苯蝶啶,或者最常见的是羟基-4'-氨苯蝶啶硫酸盐,其中硫酸盐代谢物通常是主要的零件。其他不溶性代谢物也出现在结石中。尽管氨苯蝶啶代谢物的尿结晶出现在大约一半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但在接受氨苯蝶呤治疗的 1,000 名患者中,只有不到16人出现结石。
这清楚地表明了有利因素的作用。除了过量的每日药物剂量(150-200 毫克/天)外,尿液 pH 值低也是一个危险因素。此外,由于低尿液 pH 值同时有利于尿酸结石的形成,通常,含有 氨苯 蝶啶的结石也含有尿酸,正如 Ettinger 等人所观察到的那样。在我们的患者中。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氨苯蝶啶的致石风险有了更好的认识以及新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其他没有致石作用的保钾药物,如阿米洛利)的出现,氨苯蝶啶诱导的肾结石的发病率显着下降。无论如何,有肾结石病史,尤其是尿酸肾结石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氨苯蝶啶治疗。
5.2蛋白酶抑制剂
在 1995 年引入 HIV 感染的三联疗法后不久,茚地那韦迅速成为过去十年药物性结石的最常见原因。随后,据报道,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可诱发结晶尿和结石,但由于其每日剂量低得多,其频率低于茚地那韦。 在接受茚地那韦治疗的患者中,结石的发生率高达 10-20% 甚至40%。与茚地那韦相关的结石存在典型的肾绞痛,或仅有腰痛或排尿困难。纯茚地那韦结石在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KUB) 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上是完全射线可透的,除非 CT 扫描是对比增强的。含茚地那韦的结石相当小(直径 2-6 毫米),表面呈米色粗糙;它们由具有晶体辐射组织的大棒组成(图 19.1b )。FTIR 和质谱显示,结石中的茚地那韦以茚地那韦一水合物的形式存在,未改变的形式在约 70% 的病例中与不同数量的蛋白质混合,在 30% 的病例中与草酸钙或磷酸钙混合。大多数含有茚地那韦的结石会自发排出。然而,取石可能需要泌尿科医师的干预,最好是通过输尿管镜或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因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由于茚地那韦结石的高蛋白质含量和松散结构通常无效。通常,在结石发作期间观察到血清肌酐的短暂升高。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梗阻缓解和停药,肾功能仍然受损。除结石外,还报告了数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这些病例与严重的茚地那韦结晶尿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肾活检的 FTIR 显示集合管中有多个茚地那韦晶体。使用茚地那韦治疗的患者经常出现结石,这反映了非常频繁地诱发结晶尿,因为茚地那韦晶体(图 19.1c )特别大(100-500 μm)和针状,因此很容易发生阻塞肾小管。茚地那韦结晶尿是由于大量的茚地那韦经肾脏排泄,并且在其通常的 pH 值下其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弱。事实上,标准时间表包括每天 800 毫克的三个口服剂量,其中 20% 在 24 小时内通过肾脏途径排泄,在每天给药后的 3 小时内达到排泄高峰。因此,当每日尿量约为 1,500 ml时,800 mg 剂量后 3 小时内的尿茚地那韦浓度可能高达 200-300 mg/L,而尿 pH 值 6.0 和茚地那韦溶解度仅为 35 mg/L,仅当尿液 pH 值低于 5.0 时才达到 300 mg/L 或更高。结果表明,茚地那韦结晶尿在接受茚地那韦治疗的患者中非常常见。我们在 34% 的尿样中发现了 34% 的茚地那韦晶体,这些尿样在第一次服用 800 毫克茚地那韦后 3 小时内采集,对尿液 pH 值有明显影响。结石形成的其他危险因素是脱水发作,例如由严重腹泻引起的脱水发作,这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者的常见症状,同时服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复方新诺明,也可能结晶在肾脏中(图 19.1d ),同时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或在低体重患者中过量服用茚地那韦。预防茚地那韦引起的结石依赖于简单、易于实施的措施:每次服药时摄入 150 毫升水,随后 2 小时21小时内每小时摄入 150 毫升水,优先使用酸化饮料,如可乐,无论是常规还是饮食,这含有磷酸。HIV 的治疗方案与减少剂量的茚地那韦联合利托那韦(另一种结晶尿风险低得多的抗蛋白酶)可用作替代方案。 其他抗蛋白酶较少参与结石形成。据报道,奈非那韦和替诺福韦是导致结石的原因。最近,在接受阿扎那韦治疗的 HIV 阳性患者中报告了几例晶体肾病或肾结石(图 19.1e 和 f )。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药物性结石的发病率正在增加。依法韦仑是一种用于治疗 HIV 阳性患者的抗核苷分子,被描述为尿路结石中的代谢物。
5.3磺胺类药物
早期显示,第一代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药物性结石或由大量晶体沉淀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发作。事实上,磺胺类药物主要以 N-乙酰代谢物的形式通过肾脏排泄,所有这些都是难溶的。随后,开发了新的抗菌剂,从而减少了磺胺类药物的使用。然而,近十年来,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结石再次出现,磺胺嘧啶广泛用于治疗脑弓形虫病,这是 HIV 阳性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常见定位,因为该药物很容易穿过血液-脑屏障。在这个适应症中,磺胺嘧啶的使用剂量非常大(4-8 g/天),因此会导致大量结晶尿,尤其是在尿液 pH 值和尿量低的情况下。磺胺嘧啶治疗患者形成的结石主要由 N-乙酰磺胺嘧啶制成(图 19.2a ),存在于我们患者 93% 的结石的核中。值得注意的是,N-乙酰-磺胺嘧啶晶体呈针状并形成大的聚集体,可能形成结石或阻塞管腔(图 19.2b )。 图 19.2
( a ) N-乙酰磺胺嘧啶结石自发排出。( b ) 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 N-乙酰磺胺嘧啶晶体。( c ) 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环丙沙星晶体(镁盐)。( d ) 使用光学显微镜在尿液中观察到阿莫西林三水合物晶体。( e ) 滥用泻药诱发的尿酸氢铵结石切片。( f ) 用别嘌醇治疗 Lesch-Nyhan 综合征的儿童由黄嘌呤和氧嘌呤醇的混合物组成的肾结石 其他适应症中使用的其他磺胺类药物的致石性较低。磺胺嘧啶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使用,剂量为 4-8 g/天,在一些患者中导致结石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磺胺甲恶唑是抗菌剂复方新诺明的一种成分,可引起频繁的结晶尿,但很少导致肾结石。在 Albala 等人的研究中,N-乙酰磺胺甲恶唑是此类结石的主要成分。N-乙酰磺胺甲恶唑的晶体体积小,呈圆形或松散状,因此很容易通过尿液排出。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广泛使用这种抗菌剂,但结石形成却很少见。幸运的是,磺胺类药物极易溶于碱性尿液。因此,与高尿量相关的主动碱化是治愈性和预防性治疗的基石。
5.4其他抗菌剂
据报道,许多抗菌剂(列于表 19.1 )会引起肾结石。它们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如氟甲喹、唑啉酸、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氨基青霉素如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孢 菌素如头孢曲松(尤其是儿童)、非 那 吡啶、 或呋喃妥因。然而,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并且这些患者中结石的发生表明有利于因素的干预,例如异常高的每日剂量、长期给药和低尿液 pH 值,但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除外,它们相当结晶在碱性尿液中。喹诺酮类和氨基青霉素类晶体较大且呈针状,有利于晶体聚集和结石形成(图 19.2c 和 d )。
5.5其他药物
多种药物偶尔会诱发含药结石(Daudon 和 Jungers 综述)。
5.5.1三硅酸镁
据报道,三硅酸镁是许多抗酸剂的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由纯无定形二氧化硅制成的结石形成,全世界约有 30 例病例报道。在婴儿接受胶体二氧化硅 (Gelopectose®) 作为牛奶增稠剂以防止食管反流的婴儿中观察到了几例结石。在所有结石的核心中都发现了乳白色二氧化硅。在日本,在成人和婴儿中观察到的硅酸盐结石归因于饮用富含硅酸盐的水。
5.5.2格拉芬宁
Glafenine 是一种氨基-4-喹啉衍生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一些欧洲国家被广泛用作镇痛剂,在 1992 年退出之前,它导致了大约 40 例肾结石病例。
5.5.3氧嘌呤醇、别嘌醇和黄嘌呤
用高剂量别嘌醇治疗 Lesch-Nyhan 综合征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由氧嘌呤醇与别嘌呤醇或黄嘌呤混合制成的结石。一名因复发性尿酸肾结石并发回肠造口术而接受治疗的患者出现了羟嘌呤醇结石。
5.5.4愈创甘油醚、麻黄碱和其他兴奋剂
愈创甘油醚是一种流行的非处方祛痰和止咳药物,据报道,它作为兴奋剂过量食用后会导致结石,最常见的是还含有麻黄碱作为减充血剂的制剂。结石含有愈创甘油醚的代谢物。据报道,婴儿和幼儿服用过量会导致严重并发症。麻黄碱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生物碱,在许多镇咳药和祛痰药中与愈创甘油醚有关。它也是广受欢迎的中草药产品麻黄 ( Ephedra sinica )的活性成分,用于减肥、精力、性增强和欣快感。这种制剂引起了多种不良反应,包括肝脏和心血管,其中一些是致命的。美国报告了数百例肾结石病例。结石中含有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患者中,可以通过碱化来溶解这些结石。滥用麻黄碱和愈创甘油醚单独或联合服用会导致近 35% 的药物性结石,占美国所有泌尿系结石的 0.1%。
6代谢性肾结石
表19.2 总结了由于其代谢作用而导致结石形成的药物。这些石头可分为两大类:
由草酸钙或磷酸盐制成的结石
由嘌呤衍生物制成的放射性结石
表 19.2 药物性代谢结石
来自:药物性肾结石
6.1含钙结石
6.1.1钙和维生素 D 补充剂
钙质甚至更多的维生素 D 补充剂可能会诱发高钙尿症和草酸钙结石形成,尤其是在患有潜在特发性高钙尿症的患者中。在一项包括 282 名绝经后女性的随机研究中,与接受安慰剂的女性相比,被分配接受每日 1,000 毫克钙加 400 IU 维生素 D 的参与者与接受安慰剂的女性相比,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较低,但患肾病的风险较低。结石高出 17%。 这一观察结果具有临床意义,因为越来越不愿意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因此似乎越来越多地使用钙和维生素 D 联合补充剂来预防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儿童和青少年也经常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补充维生素 D,这会增加二水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近年来,我们观察到年轻人和绝经后妇女中威德莱特结石(提示高钙尿症)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预防这种并发症,应在开始此类治疗之前测量尿钙排泄,并在治疗期间进行监测。对于高钙尿症患者,应避免或停止补充钙维生素 D,或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以减少尿钙的排泄。 一些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在补充维生素 D 以预防低钙血症后,形成由一水草酸钙与大部分蛋白质混合而成的结石。在这些患者中,维生素 D 诱导的尿钙浓度增加,面对高草酸盐浓度,导致草酸钙过饱和并形成磨石。
6.1.2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广泛用于治疗青光眼和癫痫,既可作为单一疗法,也可作为其他抗惊厥药的辅助剂。在青光眼患者中,乙酰唑胺及其类似物、甲唑或多佐胺的治疗在约 10% 的病例中并发肾结石。结石主要由磷酸钙制成。这种成分与这些药物引起的生化变化一致。事实上,碳酸酐酶抑制剂阻断近曲小管中碳酸氢根离子的重吸收并抑制氢离子的排泄,从而诱导细胞内酸中毒,肾小管柠檬酸重吸收增加和低柠檬酸尿。接受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表现出血浆碳酸氢盐减少、明显的低柠檬酸尿和高钙尿,以及尿液 pH 值升高,所有有利于磷酸钙沉淀的条件,主要以碳酸钙的形式。有肾结石病史或有潜在特发性高钙尿症的患者特别容易出现这种并发症。如果需要维持药物治疗,预防结石复发是很困难的。幸运的是,现在可以使用替代疗法。 托吡酯和唑尼沙胺是较新的神经调节剂,广泛用于治疗癫痫。托吡酯已被证明可诱导磷酸钙结石的频繁形成,而使用唑尼沙胺治疗的患者的结石发生率似乎较低。托吡酯抑制肾脏中碳酸酐酶的活性。用该药物治疗的患者表现出血清碳酸氢盐水平降低、低柠檬酸尿、高钙尿和高尿 pH 值,透钙磷石的饱和率增加。因此,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尿液生化监测。如果发生肾结石,应首选停药。
6.1.3速尿
在早产新生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儿中使用的速尿可能会诱发肾钙质沉着症和由草酸钙制成的结石形成,无论是纯草酸钙还是与磷酸钙混合的草酸钙,钙排泄量显着增加。采用适应技术的 ESWL 已成功用于患有顽固性结石的小婴儿。已报告 18 名长期滥用呋塞米以达到减肥目的的女性出现髓质肾钙质沉着症。然而,在使用呋塞米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没有报告钙性肾结石病例。
6.1.4囊性纤维化中的抗菌剂
对囊性纤维化患者进行长期反复的抗菌治疗会引起产草酸杆菌的去定植,这种肠道共生菌会降解结肠管腔中的草酸离子,从而导致草酸过度吸收和高草酸尿症。这个因素至少可以部分解释草酸钙结石(或肾钙质沉着症)在囊性纤维化患者中的频繁发生。大多数囊性纤维化患者表现出高草酸尿和低柠檬酸尿,这些异常在受结石形成或肾钙质沉着影响的患者中更为明显。不含产酸草酸杆菌在肠道中也可能是特发性钙结石形成者中有利的成石因素。
6.1.5其他药物
在胃质子泵抑制剂时代之前,作为自我药物长期使用的抗酸剂会诱发结石的形成,由碳酸钙和磷酸钙的混合物制成。皮质类固醇治疗会引起高钙尿症和高磷尿症,但尿路结石的形成并不常见。过量服用抗坏血酸(维生素 C)会增加尿中草酸排泄,因此可能导致草酸钙肾结石 。然而,流行病学研究未能观察到男性和女性高维生素 C 摄入量与结石发病率之间的关联。Traxer 等人。发现在结石形成者中口服摄入 2 克/天或更多维生素 C 后,尿中草酸盐排泄量增加更多。这表明某些人对抗坏血酸的代谢作用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Naftidrofuryl 草酸已被证明在长期口服治疗后会诱发高草酸尿症和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有人可能会提到,吡哆醇是一种由乙醛酸盐和吡哆醇等摩尔组合制成的血管扩张药物,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在一些欧洲国家广泛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导致 100 多例钙中毒。草酸盐肾结石甚至肾钙质沉着症。这些不良影响导致该药被停用。
6.2含嘌呤结石
6.2.1泻药滥用
在厌食症妇女中,作为自我用药的泻药滥用可能会引起由尿酸铵制成的射线可透性结石的形成。这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结石成分(图19.2e )应警惕滥用泻药的假设,通常与滥用利尿剂有关。
6.2.2排尿药物
排尿酸药物,如苯并碘酮、苯溴马隆、丙磺舒或替尼利酸(替尼利芬)通过增强尿酸排泄来降低高尿酸血症,因此会增加已经患有尿酸尿的患者发生尿酸肾结石的风险。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羟嘌呤醇或非布司他应优先用于有高尿酸血症、有结石病史或同时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6.2.3别嘌醇
据报道,在大剂量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如 Lesch-Nyhan 综合征)患者中,别嘌醇在高剂量治疗时会诱导黄嘌呤结石的形成。事实上,所有由别嘌醇治疗 Lesch-Nyhan 综合征产生的结石都含有与氧嘌呤醇混合的黄嘌呤(图19.2f )。
6.2.4尿液 pH 调节剂
当尿液 pH 值始终保持在 5.2 以下时,通过氯化铵或磷酸进行的尿液酸化可能会导致尿酸结石的形成。相反,用于治疗尿酸性肾结石的碱化有时会导致尿酸结石被难溶性尿酸盐如一水合尿酸钠、尿酸钾钠、六水合尿酸钙或尿酸铵覆盖,尤其是尿酸尿和尿酸尿症患者。低利尿或高尿钠、钾或其他阳离子浓度。
7诊断与预防
药物性结石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了。如前所述,只要对结石进行 X 射线衍射或 FTIR 分析,发现异物成分被确定为药物或其代谢物,诊断就很明显。在代谢诱导的结石的情况下,结石的医源性来源不太明显。患者的病史,包括在结石发作前服用的所有处方药或自行服用药物的记录,是确定常见成分和明显特发性结石的药物诱导来源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诊断应以临床情况为导向。例如,应询问患有癫痫症的患者他(或她)过去是否接受过或目前正在接受托吡酯等药物治疗。表19.3列出了可能导致使用具有致石潜力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各种疾病或病症的暂定清单,可作为临床实践中使用的检查清单。表 19.3 易导致药物性肾结石的病理情况
DC药物性结石、DI代谢药物性结石a FTIR 或 X 射线衍射的具体图
8结论
药物引起的结石,虽然它们占肾结石的比例不到 2%,但值得考虑,因为它们经常被漏诊,并且在停止使用致石药物之前会导致无情的结石形成。导致医源性结石的药物的性质随着时间而演变。三十年前,氨苯蝶啶是主要原因。如今,艾滋病毒感染/艾滋病和相关脑弓形虫病的治疗是含药结石最常见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滥用含有麻黄碱或愈创甘油醚的非处方药也是目前导致结石的常见原因。红外光谱是鉴别含药结石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只有仔细的临床调查才能诊断出由药物代谢作用引起的常见成分的结石。更好地了解潜在的致石药物并仔细监测患者对此类药物的长期治疗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医源性结石并预防这种并发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