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病例报道|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低颅压致硬膜下血肿一例

2022-09-13 10:05

硬膜下血肿是SIH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建议早期进行靶向EBP,以防更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由“临床麻醉学杂志"授权转载   

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低颅压致硬膜下血肿一例      

吴洁1 马艳辉1 齐得州1 王震2 李军杰2 王天龙1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王天龙

患者,男,53岁,170 cm,65 kg,BMI 22.5 kg/m2,ASA Ⅲ级。患者主诉“体位性头痛38天,反复加重20天”,于2020年10月28日以“低颅压性头痛”收入神经内科。患者于38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双侧颞顶部闷痛,无视物模糊,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无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无力,回家卧位休息后症状缓解。次日患者工作时出现双侧面部抽动,持续30 s后症状缓解,并再次出现头痛,疼痛性质较前无变化,躺下后头痛好转。当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未见特殊异常,诊断为低颅压性头痛,给予“补液、镇痛”等治疗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出院。

本次入院前20 d头痛加重,平躺时无法完全缓解,坐起后疼痛加重,遂入他院进一步检查头颅CT示:双侧额颞顶枕硬膜下积液。继续给予补液及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出汗。既往高血压2年,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半年,目前饮食治疗。冠心病半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半年。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改变。

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反应灵敏,对答切题。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共济运动检查未见异常,感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

辅助检查:颅脑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I平扫+MRA):未见明显异常,双侧横窦扩张;磁敏感加权成像:脑静脉扩张。

颅颈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未见明显异常,静脉期可见脑静脉扩张。脊椎MRI:T2压脂像可见硬脊膜外积液,硬脊膜含铁血黄素沉着。

头颅CT:双侧额顶颞枕部硬膜下积液、积血;脑室系统变窄;中脑受挤压,脚间窝变窄;左侧横窦扩张较前不明显。门诊诊断为低颅压性头痛。

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意识障碍、嗜睡、少语、说话声音低,时间、地点定向力障碍,小便失禁。入院后第7天(11月4日)昏睡,复查CT示:双侧额颞顶枕硬膜下出血较前增多,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入院后第9天行磁共振水成像(MRH):颈、胸、腰广泛硬脊膜外积液;神经根周围积液;高颈段硬膜囊后积液;未见神经根周围囊肿或硬脊膜憩室(图1A)。

入院后第18天夜间突然出现呕吐,呈喷射状,查体:神志浅昏迷,言语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可见自发活动。紧急查颅脑MRI示:硬膜下血肿较前增多,双侧额部硬膜增厚,脑室系统、中脑、桥脑受压变形。急请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术,术后患者神志转清。于入院后第29天(即术后第1天上午)行腰穿,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为100 mmH2O,微黄色、透明,白细胞9×106/L,糖5.82 mmol/L,氯124.0 mmol/L,蛋白1.04 g/L;MRI脊髓钆造影:C4、C8、T3-5、T11—L1硬膜周围积液,C5左侧、C6双侧、C7右侧、T2左侧、T6-7左侧、T12双侧、L3左侧神经根CSF漏。于术后第1天行靶向硬膜外血贴(epidural blood patch, EBP),于T6-7节段行硬膜外穿刺,注射碘海醇2 ml证实硬膜外腔(图2A)后注入含碘海醇静脉自体血20 ml(图2B)。患者于术后第7天开始站立,站立2 h后仅有后枕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复查MRH示:颈、胸、腰硬脊膜边缘变清晰,提示CSF漏消失(图1B)。术后第12天复查头颅MRI:血肿吸收,脑室及脑干受压缓解。术后2个月头痛完全消失。

4211663023679681

85691663023679971

讨论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是一种以直立位头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继发于自发性脊髓CSF漏和/或CSF低压引起的体位性头痛,有些患者可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甚至是昏迷。硬膜下血肿是SIH的并发症之一,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CSF渗漏导致CSF容量减少,引起脑组织下垂,对静脉、静脉窦的牵拉导致血管壁撕裂,血液渗入硬膜下腔形成血肿,也可能是桥静脉撕裂或硬脑膜下腔充血扩张的静脉渗血引起[1]。 

目前SIH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并定位脊髓CSF漏口位置。脊髓MRH联合MRI鞘内钆造影可以准确定位脊髓CSF漏口[2]。数字减影脊髓造影和MRI鞘内钆造影在识别外漏部位具有较高敏感性(分别为100%和75.5%)。该患者术前MRH和鞘内钆造影发现存在多节段脊髓CSF漏口。使用MRH来评估靶向EBP的效果[3],本例患者对比靶向EBP手术前后MRH,发现手术后MRH较术前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

EBP是SIH保守治疗失败后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硬膜外腔注血机械压迫硬膜,升高CSF压力及血液机化形成血凝块封闭硬膜,阻止CSF漏发挥作用。EBP目前主要是分为靶向EBP和非靶向EBP。非靶向EBP是即选择胸腰或腰椎为穿刺点,注射后血液在硬膜外腔的弥散,达到远处漏点的修补作用。靶向EBP是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脊髓CSF漏口位置,自体血直接注射至CSF漏口处,来提高EBP的成功率。靶向EBP的首次有效率高于非靶向EBP[4]。本例患者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基础上出现了急性出血且发生了昏迷,并于全身麻醉下立即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意识转清,为防止病情反复,术后24 h内行靶向EBP,术后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硬膜下血肿是SIH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建议早期进行靶向EBP,以防更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2.07.024

END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Lu.米鹭

校对:Michel.米萱

米勒之声编辑部 米勒之声,用心相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腔,EBP,CSF,硬脊膜,脊髓,积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