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说丨祝振华:打造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医院
身处医疗行业日久,深知病之疾苦,所以愈发竭尽所能、精益求精,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1970年10月,祝振华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洪山镇,受父亲影响和熏陶,他也选择了医生的专业。1992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太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随后调至医院行政管理岗位, 如今已成为这所“安徽省首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党委书记。
太和县人民医院 党委书记 祝振华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次随队到我们县1个偏远的乡村开展义诊活动,乡亲们把家里的椅子、桌子抬到村口的广场,认真地把桌椅擦拭干净,翘首以盼等待我们带来治疗意见和健康知识”。关于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祝振华依然历历在目,乡亲们的热情、对医疗服务的期盼也成为他心底默默努力的动力。 现在,乡亲们缺医短药的问题依然成为历史,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医疗服务成为祝振华思考的新问题。
搭建县域内急诊急救大平台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178.3万,常住人口137.2万,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祝振华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太和县居民所患疾病前五位的病种是: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
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就是医院发展的方向,为此太和县人民医院全面推进中心化建设,牵头实施14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了标准版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等国家级认证,被纳入全国首批“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
急诊急救能力也考验着一家医院的专业水准,太和县人民医院在县域内搭建起急诊急救大平台。整合配置急诊导管室、急诊手术室、急诊CT室、急诊挂号收费室、急诊药房、清创室、中毒洗胃室等,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救治模式,提供急危重症患者“一站式”急诊急救服务,并获评中国县级医院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
祝振华介绍,医院还牵头成立了太和县公众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太和县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协会,组织志愿者走进机关、学校、企业单位和社区等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卫生应急宣传和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同时,织密县乡急救网格图,全面实施太和县乡镇卫生院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协同建设120急救中心急救分站,配备14家紧密型医共体分院急救转运车辆,选派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深度融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积极通过专科急救前置,畅通县乡村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系统,上线统一时钟系统和微急救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保障急诊急救无缝衔接。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从123分钟缩短到77分钟,创伤患者就诊到完成CT检查时间缩短20分钟,损伤性控制手术激活时间缩短38分钟,卒中患者DNT中位数从从62.5分钟缩短至30分钟,DPT中位数从125.3分钟缩短至87.5分钟。单一急救模式转变为协作急救模式,时间窗管理、规范化救治、抢救执行力和患者利益达到最大化。
“无缝隙诊治、无障碍服务”
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再也不用翘首期盼的等待村口的义诊了,他们一个电话就可以呼叫到太和县人民医院专业服务。 太和县人民医院在已有的延伸护理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医院平台,构建了延伸护理管理模式,提速医疗技术,提升护理质量。
家住坟台镇孙沟涯的孙大爷便是太和县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平台的受益者。66岁的孙大爷,因车祸出现中度昏迷,日常进食水都要依赖胃管,老人家长期卧床不起、外出不便,定期更换胃管成了难题。他的儿子孙先生听闻太和县人民医院开通了院外护理延伸服务,遂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预约。太和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护士长王丽娜接到申请后,紧急于当日下午前往孙大爷家中为其更换了留置胃管。“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切实将三甲医院优质专科护理服务送至老百姓家中。
信息化、智慧化也是太和县人民医院近年来的亮点,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获评五级,在全省县级医院中率先通过互联网医院认证。
2017年4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在4个临床病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涵盖移动护理系统、移动查房系统、智能呼叫系统的数字化病区,设置电子床头卡、电子门房卡、护士定位和智能输液报警设施,健康宣教、费用查询、护士呼叫等延伸至床边治疗带。医院内,改革护理模式,以HIS系统为支撑平台,以手持设备(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专网为网络平台,引进PDA操作系统,配备激光扫描设备扫描条码实施患者床旁数据读取、体征查询、费用查对和医嘱执行,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引入移动查房车、移动护理车、移动结算车,病区壁挂自助设备提供费用缴纳和查询功能,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和工作强度,切实将医护人员的时间还给病人,切实打造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务环境。
祝振华介绍,太和县人民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和智能工具应用,保障患者享受到“无缝隙诊治、无障碍服务”,深化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线上服务,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同时,变革传统服务模式,大幅降低现金流量,压缩窗口服务人员,引导患者线上排队、线上问诊,真正在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条件下,降低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有效提高患者就诊效率,不断降低就医经济成本。
打造皖西北的区域医疗中心
今年4月,71岁的王大爷起床后一直感觉头晕,没吃几口饭反而还恶心呕吐,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询问了解到王大爷没有发热、眼花、耳鸣、胸闷、胸痛的症状,完善检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左侧椎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王大爷椎动脉狭窄严重,支架植入手术指征明确。神经外科决定为王大爷实施全麻下经桡动脉行右侧椎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术,虽然手术操作复杂,但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全面的技能完成了这台具有挑战性的手术。
王大爷清醒后,肢体活动自如,6小时便可下床活动,48小时后王大爷顺利出院。经桡动脉行颅内血管病变的治疗是该院神经外科近期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新项目,该技术与传统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相比更具微创性,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不需要卧床24小时,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神经外科已开展该技术20余例。
据了解,太和县人民医院全面实施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治疗化、肿瘤精准化,2021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项,日间手术病种增至49个,三四类手术占比72.44%,同比提升12.71%。
此外,太和县人民医院与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等38家三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网络,同时联通14家乡镇卫生院、136个村卫生室,2021年向上与上海瑞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共开展远程会诊584例,向下利用自身医疗资源优势,与医共体单位开展远程会诊1801例,把更多的大病、重病患者留在县域内。 2021年县内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次均费用约为8900元,县外住院次均费用约为16000元,节约医保基金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大量非医疗费用。
如今,太和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县域医院发展的“标杆”,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2018年位居406名,2019年位居370名,2020年250位,实现三年三提升。但是,这些对于党委书记祝振华而言仍不满足,他说到 :“业务上,我们倡导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治疗化、微创精准化;管理上,我们追求技术有深度、服务有温度、管理有强度,努力打造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高效化的三级甲等医院,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职工幸福感,努力成为皖西北的区域医疗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