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除颤仪该如何正确使用(一)
概 述
电除颤: 也称非同步电复律,是指室扑、室颤时,因不能分辨QRS波群和T波,而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或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非同步电除颤的绝对适应症是心室颤动 。 电刺激时无须考虑患者的自主节律,所以称非同步除颤。 在心脏骤停时,为了争取时间,在不了解心脏骤停性质的情况下,立即行非同步除颤,称盲目除颤。
目 的
强迫心脏在瞬间几乎全部处于除极状态,造成瞬间停搏,使心肌各部分的活动相位一致,这样就可能让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重新起搏心脏,控制心搏转复为窦性心律。
除颤仪的分类
除颤器分为蓄电、放电部分、能量显示器、心电监护仪、系统控制五部分组成。
除颤仪的工作原理
除颤仪的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在电容中储存一定的能量。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动作,将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在几秒钟内通过电极板向胸壁或直接向心脏放电,使颤动的心脏全部除极。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最强,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VF)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
除颤仪的分类
1、按 电极位置 不同除颤器可以分为体内与体外两种,其中体外分为:自动除颤仪、手动除颤仪、半自动除颤仪。
2、按电极 放电时间 划分有同步方式和非同步方式
3、非同步型除颤器除颤时与患者自身的R波不同步,适用于心室颤动和扑动(因为这时没有振幅足够高、斜率足够大的R波)。放电脉冲的时间由操作者自己决定。
4、同步型除颤器的除颤脉冲与患者自身的R波同步。一般是利用电子控制电路,用R波控制除颤脉冲的发放,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的下降沿,而不会落在易激期,从而避免心室纤颤。可用于除心室颤动和扑动以外的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等。进行同步除颤时,心电监护仪上每检测到一个R波,屏幕上都会出现同步标识,充电完成后实施放电时,只有出现R波才会有放电脉冲。
单项波和双向波的区别
是除颤仪的两种不同工作方式。
除颤器上有两个电极,单向波电除颤只发出一次电流,电流流经身体的时间由身体的电阻决定,由于是单向电流,因此除颤时所需能量较大(360J)。
双向波电除颤则在发出一次电流后,还可发出一次反向电流,而且能够控制电流流通的时间,由于电流两次流经人体,因此除颤时所需能量较小(150~200J)。
非同步直流电复律的适应症
非同步电复律用于当QRS波和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和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和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无脉室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区别者。
非同步除颤的禁忌症
1.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 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不需要除颤(除室颤外)
3. 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 严重的低血钾暂不宜做电复律
5. 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电极板的大小
成人电极板一般在10-13cm 儿童为 电极板8cm 婴儿为 电极板4-5cm
电极板放置位置
前尖位: A---胸骨右缘锁骨下方,B--乳头的左侧电极板的中心在 锁中线上。 前后位:A--右前壁锁骨下,B--背部左肩胛下。 尖后位:A--心尖部,B--背后右肩胛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