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胶质瘤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癫痫,而且是药物难治性癫痫
我国有1000万左右癫痫患者。癫痫具有迁延性,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婚姻及生育等都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还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前,一位到昆明三博脑科医院就诊的23岁癫痫患者小怡,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机器人引导下的微创射频毁损手术,不仅帮她找到癫痫频繁发作16年的病因,而且术后控制住了癫痫发作,这样的结果让小怡的一家人喜笑颜开。
23岁女子癫痫频繁发作16年,症状不断加重,却始终查不到病因!
家住云南省思茅市的小怡,7岁时无明显诱因在夜晚睡眠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僵直的症状,持续数秒后又会自行缓解,但没有明显抽搐、口吐白沫等,到当地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癫痫,常年服用抗癫痫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给她及家人带来沉重打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怡的病情越发严重,发作越发频繁,还接二连三的出现其他症状。
今年2月无明显诱因又出现阵发性头晕、头嗡嗡响,每发作一次约10分钟-1小时不等,之后在当地就诊,给予相关治疗,症状并没有消失,今年8月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感,当地医院无法确定病因,建议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为进一步诊治到脑科医院就诊。
机器人引导下的微创射频毁损手术不到3小时直击病灶,术后无发作!
入院后,脑科医院副院长、功能神经外科主任任杰仔细查阅病史资料,询问问诊、查体后,为小怡安排了详细的检查。
脑电图结果显示:正常脑电图,并没有异常;脑部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示:左额叶扣带回异常高信号;PET CT结果显示:左侧扣带回皮层区稍厚,糖代谢较对侧减低,提示致痫灶可能性大。
任主任对检查结果解释到:“虽然脑电图没有捕捉到异常放电,结果并无异常,但脑部核磁共振发现病灶,PET CT检查也支持这一结果,该病灶导致的症状性癫痫可能性大,且病灶多考虑为左额叶扣带回皮质发育不良并局部皮层下脑白质变性,但也不能排除脑肿瘤的可能,肿瘤也是癫痫常见的病因,脑电图为正常可能与病灶位置比较深有关,异常放电无法传播到大脑皮层被脑电图捕捉到。”
针对小怡的情况,任主任带领功能神经外科团队经多次研讨并与小怡及家属详细沟通后,决定为她施行“机器人引导下颅内活检术+致痫灶射频毁损术”。
任主任介绍:“制定这样的手术方案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考虑虽然发现病灶,但病理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取活检确定病灶性质,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二是微创射频毁损致痫灶,直接破坏病灶,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而且跟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采取小切口,创伤小,头发长出来基本看不到伤口,而且恢复快,术后几天即可出院,既节省费用对患者伤害又小;
三是从检查结果上看病灶狭长且范围比较广,在机器人引导下进行手术,精准定位毁损靶点,毁损覆盖面更广、更彻底。”
经术前详细的准备工作,手术如期举行,术中根据既定手术计划,首先于病灶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然后调节好射频仪,根据术前设定靶点,依次调节计划靶点,予以逐个毁损,用2小时22分钟共毁损50余个靶点,手术顺利,术后第一天小怡便可下床行走,术后头晕、肢体僵直麻木等症状消失,目前已出院回家休养
术后病理诊断也证实了任主任的诊断,为“节细胞胶质瘤,WHO 1级”。
机器人引导下病灶射频损毁术,精准高效!
机器人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是不用开颅的癫痫微创手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影像后处理技术将CT、MRI、DTI图像及PET-CT进行融合及术前定位,确定致痫灶及毁损计划,进行可控性射频热凝毁损,手术不仅免除患者开颅痛苦,该技术定位精准,具有侵袭性小、副作用少且症状控制理想等优点,术后伤口愈合快、创伤面积小,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同时,实施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电生理状态的实时监测,安全、可控。
机器人引导下的射频毁损技术,是一种微创、高效、安全手术方式,为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微创治疗提出了新的理念。
温馨提醒
低级别胶质瘤常见于儿童,其首发的临床症状就是癫痫,而且是药物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目前常采取手术切除癫痫灶或射频损毁癫痫灶是其常用的治疗手段,手术效果是比较是比较理想的。
儿童期大脑正处于飞速的发展期,癫痫治疗宜早不宜迟,大多数癫痫患者通过正规科学的治疗可以控制发作甚至是治愈,如不尽早采取正规科学的治疗,癫痫的发作及放电将大大影响脑的发育,将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因此,家属遇到儿童患者有异于正常情况的表现时,应加以注意,仔细观察,如果反复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癫痫的病因多种多样,癫痫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患者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而无绝对化的治疗公式。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