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口底粘液表皮样癌一例
病史摘要
男,60岁,发现右侧舌下、颏下包块;左颈部肿大淋巴结;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MR图像
图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
图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
MR平扫+增强、DWI: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见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压脂像上呈稍高信号,边缘欠清晰,大小约5.5cmX4.9cmX5.3cm,达舌根部,DWI像上呈稍高信号,ADC图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注入GD-DTPA后强化扫描示: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缘欠清晰;左侧颈血管鞘区见肿大淋巴结,较大者大小约1.9cmX1.2cm,呈环状强化;下颏、下颌区、右颈部见稍大淋巴结。
MR诊断
1.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占位,达舌根部,考虑恶性肿瘤。
2.左侧颈血管鞘区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性淋巴结。
随访
图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概述
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以粘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特点,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恶性腺体上皮肿瘤。又称混合性表皮样和粘液分泌癌为腺体最为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居多,平均年龄45岁,女性多于男性。约一半发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占45%,颌下腺见7%,舌下腺为1%。口腔内常见的是腭和颊黏膜。
病理
剖面为实性,略呈分叶状,色灰白或浅粉红色边界清晰或有浸润,无完整包膜。肿瘤内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透明粘液状液体,或含血丝镜下主要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组成。
不同类型的细胞比例不所不同(分级:囊性成分小于20%(2分)、神经侵犯(2分)、坏死(3分)、4个以上核分裂/10个高倍高野(3分)、退行发育(4分)。低度恶性0-4分;中度恶性5-6分;高度恶性7分以上)。
临床
主要表现为固定不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有时可引起疼痛、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出血和张口受阻等。肿瘤通常为多囊性伴实性成分,有时以实性成分为主。
有些肿瘤有清楚的边界,但腺实质有明显的浸润。局部硬化和/或黏液外溢伴炎症也较常见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复发、可发生淋巴结转移,亦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总体较好。
影像学表现
●部位: 45%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占7%。
●形态和边缘: 类圆形肿块。低度恶性者边缘清楚,高度恶性者边缘模糊。
●CT: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出现液化、坏死和钙化。
●MR: T1WI中等信号;T2WI低和中等信号,或为高信号。 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邻近结构: 可侵犯相邻的神经、血管,破坏相邻的骨质。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良性肿瘤(低度恶性)。
●恶性肿瘤(中、高度恶性)。发病年龄、性别缺乏特异性,常位于深叶或跨叶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强化多不均匀
●炎症(中、高度恶性)。此病例需与以下病灶鉴别:
腺样囊腺癌
起源于涎腺导管上皮细胞,约占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的1/3以上,多见于颌下腺、舌下腺及其他小涎腺,也可见腮腺(深部或峡部好发)。多见于中老年人,无完整包膜,早期生长缓慢,不易与良性肿瘤区别,晚期生长迅速,有沿神经浸润扩散特点。当累及神经时疼痛明显,但是疼痛与肿瘤大小、生长速度不成正比。
乳头状囊腺瘤
老年男性多见,活动性肿块,质软,有波动感;好发于涎腺,类圆形或椭圆形,易囊变、坏死;囊性部分T1WI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轻至中度强化。
脓 肿
儿童成人均可发生,一般由慢性涎腺炎发展而来,病变区红肿;形态不规则,内可见液-液平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坏死、液化区T1WI上可呈高信号;脓肿壁强化。
文中图文已获得版权方授权使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