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病例:食管平滑肌瘤
病史摘要
患者,男45岁。喉部不适,CT发现食管占位,余无特殊。
肿瘤指标:未见异常。血常规:未见异常。
PET/CT图像
PET/CT检查所见
后纵隔区域内中段食管右后方见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大小约5.6cm×4.3cm×4.3cm,密度均匀,其内未见明显钙化灶,该段食管腔狭窄,尚未见明显阻塞,其上段食管未见扩张,病灶边界光整,呈不均匀性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介于4.2-7.4。
PET/CT检查结论
后纵隔区域内中段食管右后方见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神经源性肿瘤?食管来源肿瘤?建议胃镜活检。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食管平滑肌瘤。
讨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病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食管平滑肌瘤多无临床症状,一般多是因日常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引起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出现症状时病灶长径通常较大,需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多发生于食管的中、下段,仅约10%的食管平滑肌瘤发生在食管的上段,主要原因是平滑肌在下段占主导地位。
平滑肌瘤生长缓慢,病变的大小可能多年不变化,部分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对病变引起的不适症状缓慢耐受,导致食管平滑肌瘤多在发病数年至十数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为早期诊治增加难度。
食管平滑肌瘤主要于壁间、粘膜下或浆膜下, 向腔内或腔外生长, 或呈哑铃形生长。大小、形态不一, 呈圆形、卵圆形或生姜状, 表面光滑。
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多无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其中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为主要的诊断手段,但是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在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过程中有一定价值,然而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以期望将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消化道间质瘤仍十分具有挑战性。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 EUS 检查,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的位置、起源、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为下一步诊治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标准是完整切除病变后行病理检查,诊断的确立需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的支持。
食管平滑肌瘤的MSCT表现为密度均匀、可有钙化、食管壁多局限受累、病灶龛影样凹陷少见、瘤空气界面光滑、较大病灶相应管腔多角状扩张等特征。CT能清楚显示局部软组织密度及均匀增强肿块, 准确判断肿瘤的来源, 对食管肿瘤向腔外生长与食管周围外压性病变的鉴别、分辨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较大价值。
食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和优先检查方法, 其诊断正确率较高。钡剂充盈相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边缘光滑, 也可呈分叶状;“环形征”、“阶梯征”较具特征性表现。由于肿瘤挤压其表面粘膜被推压弧形移位或展平呈“涂抹征”。
本例病灶相对较大,位于后纵隔食管中段,与食管分界不清,鉴于病灶壁较为光整,局部食管无明显阻塞,上段食管未见扩张,病灶边界光整,结合FDG代谢异常增高,我们考虑为后纵隔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但不排除食管起源的肿瘤。通过本例我们可以认识到食管平滑肌瘤,病灶较大时可呈FDG代谢明显增高。
主要鉴别诊断——食管胃肠道间质瘤GIST:
GIST通常被认为是老年人的肿瘤,文献中报道的平均年龄为63岁。主要发生在远端 (75%),这一发现可能反映了所谓的GIST祖细胞(即Cajal的间质细胞)在食道远端最丰富。
食管GIST在CT上表现为壁内软组织肿块,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与肌肉增强程度近似,增高程度高于食管平滑肌瘤。大于4.5 cm的肿瘤内部常有缺血性囊变、坏死区。钙化不常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少见。 内窥镜检查时食管 GIST 多伴有溃疡,而食管平滑肌瘤一般没有粘膜溃疡。
文献报告,食管 GIST 的FDG代谢的SUV最大值范围在10-20,而食管平滑肌瘤的FDG代谢的SUV最大值范围在0-7.1。一般来说,食管平滑肌瘤病灶相对较小、FDG代谢程度较低、代谢比较均匀,而食管 GIST 相对较大,FDG代谢程度较高,肿瘤内部代谢具有比较大的异质性。
(本病例来源于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