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始于兴趣,成于执着 | TBM名家专访伊成器教授

2022-09-09 17:3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生命科学发展走向了大数据、大科学模式,生命科学也可以用海量数据去研究,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分析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挖掘规律、理解规律,用新的理念、新的工具,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对生命科学基本规律问题、医学问题进行解决。

4611662680780470 10521662680780551

本期专访伊成器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10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底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实验室成立以来,发展了一系列核酸表观遗传及表观转录组修饰的测序技术,绘制了生理与病理条件下多种重要核酸修饰的高清图谱,课题组发展的RNA修饰检测技术被Nature Methods杂志评为“2016年度方法”。最近在基因编辑领域开拓了新方向,发展了碱基编辑器的安全性评价工具,并开发了一系列RNA编辑新技术。于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8年获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奖突出贡献奖等。

兴趣发现

伊教授1983年出生在金华市区,小学就读环城小学,初中就读金华五中,高中就读金华一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本科期间,伊教授便有了自己初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那时候高中的数学成绩比较好,但渐渐地开始对化学有了兴趣。”

20501662680780646  

硕博岁月

2005年,伊教授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接触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学习。“简单地说,做工具的人不知道问题在哪儿,但是想研究问题的人却找不到解决手段,但在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我可以发展更新的工具,回答更重要的问题。”伊教授表示,正是因为兴趣使然,坚定了他从事这个领域的方向和决心。

回忆起博士期间的有趣经历,伊教授说:“博士期间我想要研究核酸去甲基化酶的机制,解析它的三维空间结构。然而运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手段,只能解释核酸去甲基化酶的蛋白结构,无法解释完整的去甲基化酶底物和蛋白质的结合结构。我们前期经过不断摸索,仍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由于去甲基化酶底物和蛋白质的结合力不够强,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去探讨有些行不通,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利用学科交叉,运用化学联合生物学手段进行创新,最终成功的解析了这个结构,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在学科交叉领域继续前行的决心,也给了我兴趣和信心去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学成归国

“2010年,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继续攻读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这期间,我从研究DNA修饰转向了研究RNA修饰,当时我预感到RNA修饰马上要成为一个广受关注,且将会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领域。”通过深耕学习,伊教授积奠了较好的学科素养,“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芝加哥大学的潘涛教授,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可以在两年内攻读完博士后,并顺利回到国内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团队。”

“我于2011年底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学成归国这是我出国前就已经坚定的信念。”伊教授说。回到北大后,他牵头组建了“核酸修饰与表观遗传学”实验室,并逐年招收博士生和研究人员,从事生命科学范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科研之路

回国伊始,要从事化学领域还是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是伊教授面临的一大选择。“我有化学的教育背景,希望能将化学的知识和手段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而且北大的环境也很适合做交叉学科。”基于这样的环境,正如前文所说,伊教授更加坚定了要走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之路。

心存敬畏,伊教授始终保持空杯状态,始终自我迭代。在北大初期新建实验室的过程中,他也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解决问题和困难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比如“团队在201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RNA修饰研究成果的文章,当时国内外关于这个课题研究的竞争非常激烈,有几个欧美的课题组比我们早半年左右就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而且和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思路也很像,这在当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没有放弃,深入分析,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获得了新发现,也获得了比欧美同行更好更完整的数据。”这项发现及研究成果后来也深受同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伊教授带领团队当时研究的RNA修饰,在最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科学研究虽竞争激烈,但基础科学的魅力巨大,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赶超接棒,推动了基础科学领域不断取得前沿突破,也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滚轮进步。”这次经历也让伊教授更加注重思考:基础科学研究如何与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关联,科研人员该如何把握研究方向,实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转化,并最终提高人类健康生活水平。

交流提升

在北大工作的这几年遇到很多优秀的前辈和同学,彼此激荡,教学相长。这也是伊教授回国之后的深切感受。伊教授说,北大学科齐全、注重学科交叉、鼓励合作交流,就拿生命科学领域来说,包含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内的多种机制体系将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帮助。”

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个人的专业领域没办法解决,很多时候,找到专业的老师一起交流,很快就会有新的思路。伊教授说,学校和学院也非常鼓励和支持师生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并在这种高效合作中取得创新与突破。

伊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浅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比如数学,实际上对生物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而生物信息学则可以应用到数据分析,所以学科或专业领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在交叉的点上,可能就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做出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成就账单

这些年,伊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向科技高峰攀登,取得了显著业绩:致力于核酸修饰检测新技术的开发与核酸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核酸化学修饰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丰富了表观转录组学的内涵;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自然》子刊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尤其是在DNA、RNA 的检测手段上有了突破,获得多项具有自主原创知识产权的检测新技术等。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全国正式入选国家杰青共计199人,伊教授便是其中之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科学基金。在我国,“杰青”是具有极高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高端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是优秀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些年,伊教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成为北京大学年轻的长聘正教授,而且先后荣获了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OKeanos-CAP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等多个奖项。

伊教授说,能够做科研的人是幸运的。如今,在信息化、全球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伊教授更要求自己要拓宽眼界。他说,生命科学发展走向了大数据、大科学模式,生命科学也可以用海量数据去研究,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分析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挖掘规律、理解规律,用新的理念、新的工具,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对生命科学基本规律问题、医学问题进行解决。

相关链接:在2021年12月10-12日举行的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上,伊成器教授荣获“青年创新奖”。

肿瘤标志物领域  青年创新奖

为鼓励在肿瘤标志物领域做出创新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2022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暨第十六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国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继续发起评选一年一度的“杰出成就奖”“青年创新奖”“技术转化奖”!

设立奖项的重要初衷就是在肿瘤标志物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相关领域推崇原始创新,推崇科学家精神,表彰鼓励在各自领域埋首耕耘、取得创新突破性成果,成绩斐然的中青年专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伊成器,专访,教授,学科,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