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齐携手 共同撑起青少年生命的“安全伞”

2022-09-09 10:44   陕西省人民医院

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生命、自伤、自杀等议题的认知不同,导致产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近几年来,关于未成年人轻生的新闻时不时就登上各平台头条,这些花季少女、懵懂少年如此轻易而决绝地放弃生命,常常令人唏嘘不已。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陨落,同样也给整个家庭和社会蒙上巨大的阴影。

据统计,每个自杀身亡的人周围会有6~10位亲友受到冲击,自杀者遗属自杀的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出近3倍。青少年自伤或自杀造成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的精神痛苦,往往是长久延续而难以弥补的。

今年是第2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为“行动创造希望”正逢花季却为何漠视生命?

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该如何预防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接下来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为您分析解读——青少年轻生的常见心理原因

1、不良心理引发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通常情感丰富强烈,时常冲动失衡,这一特点显著增加了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容易做事不计后果、欠缺考虑;此外,他们独立意识增强,喜欢封闭自我;需要同龄人的认同感;对事件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表达情感需要的社交技能差;容易认知歪曲、陷入心理绝境,进而产生无望、无助、无能的情绪,这些都是和自杀密切相关的不良心理特征。

2、多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并受生活环境和遗传影响

研究发现,70-95%存在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患有一种或几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占50-75%)、物质滥用障碍(占60%)、破坏性行为障碍。疾病的慢性化、久治不愈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研究还发现,存在自伤、自杀行为青少年的父母患有情绪障碍、物质滥用、攻击性行为和自杀行为的比率高于常人,也提示了环境和遗传的作用机制。

3、外部因素影响导致

青少年可能还会面临很多促发自伤、自杀行为应激事件的外部因素,如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灾难、突发性事件以及遭受老师批评、受同学羞辱等。

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多为内在的,主要包括长期的家庭养育环境不佳、适应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以及精神疾病。

多方共同协作 呵护生命之花

预防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需要从多学科角度看待,同时需要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协作,携手建造青少年生命的“安全网络”。

青少年自身:积极沟通 合理表达情绪

加强挫折承受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保持逆境中不放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时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识别、了解自己的情绪,包括负性的情绪体验,如冲动、绝望、抑郁、愤怒和敌意等,并尝试加以合理表达。   学会利用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更好地保护自己;留意个人情绪不稳造成的为人处事上的思维判断偏差,懂得求助,保持与外界的沟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乃至社会未来负责。  

家长:做孩子的精神“后援军”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自杀行为的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人们对压力采取的应对方式,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家庭不和睦、母子关系恶劣、家庭缺少温暖等因素都与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家庭需要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期望值,针对孩子自身情况,找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

此外,融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家长要成为孩子强有力的精神“后援军”,在沟通中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孩子,不仅要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而且要帮助、支持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增强亲子关系的同时,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

学校:创造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要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并加入生命教育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中。

青少年-家庭-学校共同协作

家庭、学校要敏锐地发现青少年的情绪、语言、行为的变化,包括身体不适,如失眠、体重下降、神经失调、生理功能紊乱等,并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变化背后的因素。

如果发现青少年近两周持续出现情绪消沉、悲观厌世状态,并出现乏力、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落后等情况,或其他情绪、行为问题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心理科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就诊,配合专业人员积极治疗。

社会:积极提供心理援助

适度的媒体报道很重要,但研究发现,自杀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大量的研究表明,媒体对自杀的报道会成为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的一大诱因。报道的描述越引人注目、方法越具体,或者有名人加入,重复的次数越多,这种模仿行为的发生概率就越高。

因此,从微博、知乎等媒体平台到临床就诊,每个社会人均需有对自伤、自杀行为的敏锐性和警觉性,共同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青少年患者释放不良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生命、自伤、自杀等议题的认知不同,导致产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积极帮助引导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共同缔造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大环境。

策划 | 党办

来源 | 心理科 焦文燕

编辑 | 宋乐乐 颖言 禚李昊

审核 | 党办 杨侠 刘小晋

出品 | 西安报业融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青少年,情绪,抑郁症,精神疾病,自伤,心理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