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线丨吴孟超日记里的“肝胆相照”
“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这“人生十不可”写在吴孟超教授日记本的扉页上,也镌刻在吴老从医一生的脚印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怎样做好一名新时代的医生?吴老这些朴实有力的话语,恰恰是我们每一位医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灯塔,照亮我们的医者心、前行路。8月30日,《健康报》登载《吴孟超日记里的“肝胆相照”》,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现予转载,共飨青大附院全体医护工作者,以学习楷模,弘扬精神,激励奋发!
今年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诞辰100周年。近日,吴孟超院士生前的日记首度公开。
图2019年3月15日,吴孟超在术前刷手
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
2003年和2008年的日记本扉页上,
吴老都写着“人生十不可”
吴孟超的大女儿吴玲指着几十本日记说:“爸爸坚持写了几十年日记。一年一本,一天不落。”翻开日记本,吴老的每行字都工工整整。
“爸爸的日记本大多记录了当天的手术情况。他对患者特别关心,刀开在什么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张张页页都写满了对党、对军队的赤诚,对医院、对患者的热爱。”吴玲说。
在2003年和2008年的日记本扉页上,吴老都写着“人生十不可”:“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
“今年任务仍然很重。”这是吴孟超90岁之后,每年都会在日记中写下的开篇第一句话。而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吴孟超会给这一年做个小结,做了多少台手术,出差多少次,去了哪里……全都记得清清楚楚。
2019年3月15日,是个晴天。那天的日记正文右上方,吴老写上了大大的“手术一台”,并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圈了起来。那个春日,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
图吴孟超日记扉页上写着“人生十不可”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打开一本日记,就开启了一年厚重的时光之旅。有时,吴孟超会写下对自己的要求:“心胸要宽广,手足要常动,脑子要常用,饮食要自制”“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在吴玲眼里,爸爸一辈子都停不下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他一辈子的习惯。80多岁的时候,家人都认为他该休息了,但是他不肯,还想着怎么实现医院第四次腾飞发展,为此跑了上海很多地方。
2015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新院区终于在上海嘉定落成,此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还依然为新院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开张、人才招聘等多项工作忙碌着。吴孟超的学生、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负责人周伟平说:“吴老有空的时候,会翻手术通知单,每一页都会仔细看。如果复杂的手术没有安排高年资医生,他一定会叫来护士长细细询问。吴老有时也会因为繁琐的签字闹脾气,可进了手术室,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格外平静、愉快。”
有人说,吴老对弟子很严厉。“他看医嘱记录单,从来不会一目十行,匆匆掠过,而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马虎眼。”吴玲说,“父亲工作时这样,写日记也这样,平时生活亦如此。”
在父亲的许多照片里,吴玲觉得有一张拍得最好——身着军装的吴孟超双手插在胸前,面庞凝重,抬眼望向远方,仿佛在深思熟虑着什么。走进吴老的家,这张照片就放在走廊最显眼的位置,让来人肃然起敬。
2021年5月22日,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从医七十余载,他成功救治1.6万余名患者;因长期握手术刀,他的右手弯曲变形。吴孟超曾幽默地说:“这个手呢,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手的感觉要保护好。”
他一生游刃肝胆之间,与患者肝胆相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